那封箭信,是大明墩台远侯射进了氏直和氏政的家中,墩台远侯尽心收集情报,但是没有明确证据,反而会加剧父子之间的间隙,一直到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确定了要灭掉北条氏,而不是逼北条氏归降后,墩台远侯才选择了出手。
如果氏政和氏直不肯信,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氏政得知自己的逆子,居然要开城门投降,立刻马上就停了氏直的领兵权,小田原城并没有陷落。
氏政思考了片刻,回答道:「回巡抚,我父子二人虽有间隙龃龉,但也完全没有到生死相见的地步,虎毒尚不食子,他愿意纠正过去的错误,我便饶恕了他。」
「如此。」熊廷弼点了点头。
盗墓的时候,总是父亲先爬出墓道,而后伸手把儿子从墓道里拉出来,之所以不是儿子先出去,就是怕儿子要独吞财产,把父亲踹下墓道里。
氏政的决策看似柔仁,但其实在大军来犯之下,只惩戒北条氏盛这一个叛徒,是一个当权者最佳的选择。
小田原城内,需要安定人心,处理亲儿子,就代表着牵连广众,人心更加惶惶,无法守城。
氏直这个儿子糊涂,氏政这个爹不糊涂。
熊廷弼继续问道:「为何想到了求助大明?」
氏政赶忙俯首说道:「将军容禀,虽然杀死了北条氏盛,但城外十七万大军仍在,为了安稳城内军心,为了逼迫德川家康退兵,我们只好扯起了王旗,说我们已经暗中归顺大明,大明已经答应派遣使者来问,这才得以笼络城中守军人心。」
「将军,属下读三国,有望梅止渴一词。」
氏政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了,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扯个慌,望梅止渴丶画饼充饥,生死存亡之际,就完全顾不得了,先把王旗扯出来,让城里的守军不要慌,让城外的敌人有所顾忌。
但没想到效果极好,德川家康果然不敢再次进攻,需要等待大明的反应。
氏政一看这王旗真的管用,立刻联系了在江户的大明商贾,花费了两万两白银,请大明商贾,传消息给了长崎总督府。
这个时候,大明僵化的问题,就展现无疑。
就这个事儿,光是长崎总督府确定为真,来回遣使,就花了足足六个月的时间,而后长崎总督府奏闻朝廷,朝廷廷议之后,决定派兵,足足花了一年时间。
熊廷弼带大军来到的时候,已经是两年零两个月了。
「如此。」熊廷弼的军事天赋十分卓越,仅天赋而言,不弱于李如松,文武双全,自古以来就更少了。
打仗,尤其是攻城战,讲一鼓作气丶再而衰,三而竭,氏政父子是守方,德川家康是远道而来的攻城方,本就是长途跋涉,氏政扯出了王旗,德川家康这个主帅一犹豫,就真的难以拿下了。
德川家康不得不犹豫,别的不说,长崎总督府恼怒德川家康的行径,停了他们家的宝钞,他们家立刻就得从五大老的笔头,变成人人喊打的丧家之犬。
织田信长丶丰臣秀吉尚且需要仰赖大明册封国王之位,获得更多认可,德川家康是五大老最强的那一个,但大明不认,他就会被群起而攻之,德川家康也无法接受。
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伸,是矛盾激化后的最终手段。
德川家康如果在大明态度不明的情况下,拿下小田原城,进军关东平原,招致大明盛怒,给大明全面进攻倭国口实,那他德川家康,岂不成了倭国的罪人?
德川家康生性谨慎,却被一面王旗吓到,完全是因为大明皇帝真的太好战了。
从京营重新组建之后,古勒寨之战丶吕宋之战丶大宁府之战丶讨伐俺答汗之战丶东吁之战丶马六甲城之战,每一次都是兴兵数万,出手狠辣至极。
俺答汗年纪大了,已经十分乖巧了,但依旧被皇帝给讨伐了,有理由要打,没理由制造理由也要打,颇有当年成祖文皇帝要给汉高祖白登之围报仇的架势。
这不是德川家康胆子小,是皇帝真的太凶了。
德川家康这一犹豫,小田原城这座坚城,就是到手的鸭子飞了。
「战事如何了?」熊廷弼这才问到了战事。
熊廷弼其实不太在乎小田原城得失,氏政父子活着最好,死了也无所谓,他们父子只要扯出了王旗,大明就有了充分理由干涉倭国内战的理由。
倭人缺乏攻城能力,大明可不缺乏,三十六斤火炮,一炮就是一个缺口,火炮摆开,再厉害的坚城,也不过是俎上之肉(案板上的肉)罢了,再坚固的山城,陷阵先登全甲锐卒也能给它撬开。。
熊廷弼有着完整的战术规划,火炮攻城,骑兵丶线列阵丶重甲步兵野战,棉甲治安战。
所以,他最后才问战事如何。
「德川家康说,这小田原城已然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万历十八年九月初三,他撤走了大军,只留下了三万人围攻,这三万人攻城,也是颇为敷衍,属下也不愿继续触怒丰臣秀吉,就配合着三万人攻城。」氏政倒是有些唏嘘的说道。
氏政完全没想到,大明这杆王旗,这麽好用!一杆王旗退了十万军!
德川家康既要忌惮大明的态度,又要忌惮丰臣秀吉的猜忌,最后留下三万人演戏,既能给大明交代,也能给丰臣秀吉交代,对内也说得过去。
不是不打,是打不下来,那上杉谦信丶武田信玄那麽厉害,他们不也没打下来吗?
德川家康是个老狐狸,老油条,滑不留手,这种老狐狸,最不喜欢赌,更不喜欢孤注一掷。
「你家城头团龙旗不对,今日,咱家代天子授团龙旗,就不追究失仪之事了。」李佑恭站了起来,从小黄门手中拿过了大明团龙旗,授予了氏政丶氏直标准团龙旗。
大明团龙旗是有严格规制的,氏政让人绣的团龙旗,不伦不类,按理说该严惩不贷,但看他有恭顺之心,挂在城头,就免了责罚便是。
「陛下让咱家看看,若是你们北条氏有恭顺投效之心,那就赐姓氏,如果没有,就直接处斩便是,从今天起,北条氏,就改姓袁氏吧。」李佑恭让人拿来了陛下手书,上面写着袁政丶袁直二字,分别赐给了二人。
北条氏祖上也阔过,北条时政是镰仓幕府初代执权,当时幕府制度还不成熟,幕府将军由皇室继承,而执权才是真正的话事人,就是幕府架空倭国皇室,执权架空幕府将军。
对于大明人而言,真的比较难以理解这种层层架空的制度。
一个倭国,三个话事人。
北条时政把女儿嫁给了第一代幕府将军源赖朝,所以北条氏可以姓源,但为了去倭化,取了同音字袁。
这是皇帝早就写好的赐名,如果李佑恭判断,氏政丶氏直无恭顺之心,自然不会赐下,既然有恭顺之心,赏赐汉姓汉名为宜。
熊廷弼要给倭国来一场全盘汉化,并非他一个人的决定,陛下鼎力支持。
「谢陛下隆恩,谢陛下隆恩!」袁政丶袁直一看赐了汉姓汉名,立刻跪在地上,不停地对着大明方向磕头谢恩。
从今以后,他们就不是复姓蛮夷,而是单姓大明人了,可以自称关东袁氏了,传上三代,谁还敢说他们不是大明人?不再是跑来跑去的野狗,更不是家犬,而是人。
大明军真的要撤离倭国,也要把他们带走的,这可是陛下亲自认定过的大明人。
李佑恭看了眼熊廷弼,其实陛下对倭国的结局并不在乎,陛下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熊廷弼。
熊大想要试试,陛下就鼎力支持,又是船舰,又是派兵,又是厚银恩赏,就是为了让熊廷弼积累足够多的军事丶行政经验,能够在老一辈人离开后,接掌大明继续维新下去。
诚然,熊廷弼文武双全,古今罕有,但陛下有些过于厚待,甚至是有些溺爱了。
就是太子殿下,也不能拿一国练练手,但熊廷弼现在就是拿倭国练手,积累经验。
倒也合理,陛下爱惜人才。
大明皇帝的不在乎,才是当下倭国最棘手的事儿。
陛下要武力征伐,全面进攻倭国,丰臣秀吉可以立刻凝聚人心,共同抗击大明,要是和平,直接签订条约后,大明军撤出倭国,允许倭国闭关锁国,也可以实现海波平,海疆宁的目的。
但陛下不在乎。
这不在乎,导致倭国既不能以抵抗大明为目标,快速凝聚人心,也不能闭关锁国,用铁血手腕,镇压一切百姓一揆,稳定统治,导致倭国遍地都是心向大明的走狗鹰犬,面前这二位,氏政丶氏直就是典型的例子。
现在好了,这二位只是扯出了一杆王旗,就收获如此巨大,他们就是千金买马骨的马骨,日后,会有更多的倭国大名成为大明的走狗鹰犬,自带乾粮,四处奔走,回护大明。
倭国当下的苦难,都是陛下的不在乎,更是倭人活该,大明倭患二十年之痛,没有一个士大夫敢站出来说,要柔远人。
没人敢劝,敢劝,陛下就敢当街手刃。
熊廷弼就是失败了又如何呢?失败就当是积累行政和军事经验了,失败了,大明可以继续和倭国本地的公家丶武家丶幕府丶大名们继续合作,利用这些走狗,镇压愈演愈烈的百姓一揆,继续利用这些走狗,捕捉倭奴和南洋姐,维持三角贸易。
开拓就是这样,只要把道德丶良心这些东西抛开,就可以收获到无数的利益,而且不被审判,甚至不用道歉。
倭奴可不是大明商贾自己抓的,是大名们抓的。
大名们抓倭人送到长崎总督府,没有罪孽,毕竟那是大明的总督府,是文明之地;
长崎总督府数千名劁猪匠,刀一划一拉一切,就是一对铃铛,劁猪匠们是奉命干活;
总督府也没办法,倭国没有足够产出购买大明货物,把所有白银给大明都不够,总不能不收货款吧。
至于商贾,商贾也有话说,这都是从船舱里长出来的!
所有人都没有罪责,所有人都心安理得,将一件罪孽深重之事,拆分为无数个合理合法的步骤,可以有效避免担责,这就是官僚们管用的无责任化手段,和倍之旗鼓相当。
「德川家康既然留下了三万武士,那就准备全歼了吧。」熊廷弼看向了德川家康的驻军军营。
第一战,要打得漂亮,要让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不敢来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