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徐州地方(2 / 2)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2442 字 2天前

“陛下说得是,臣知错了。”陈寔赶忙应道。

邵勋微微有些失望,还是以前那个样子,又问道:“民力渐复之后,你可有方略?”

陈寔默默回忆了一下,道:“臣请在东海开浦。”

邵勋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笑道:“为何?”

“东都汴梁、西都洛阳皆位于河南,天下富户、官员、府兵、禁军亦多集于河南。如此,交广之奇物可自海上运至东海,再经运河输送入京。”陈寔说道。

“海上风波险恶,万一沉船怎么办?”邵勋问道。

“一开始或船毁人亡多些,但施行数十年后,会慢慢好起来的。”陈寔说道。

邵勋不置可否。

当然,陈寔说的话也不能算错。

元代从江浙海运粮食至大都,高峰时一年三百多万石,也就比明朝内河漕运少了几十万、一百万石的样子,支出的运费成本却远远低于内河漕运。

至于损耗率(包括沉船、搁浅及受潮损失,即起运多少、到港多少计算),在一开始(1283年)为8.4%,慢慢降为了2.6%(1305年),又十余年后(1321年)变成了1%,再五年后(1326年)则为0.8%,损耗率再度上升要到元末了,那也是因为海盗……

老实说,这个损耗率是低于明代内河漕运的,而且稳定性颇佳,每年都有海运,元末以前少则二百多万石,多则三百数十万石。

唯一的劣势就是容易受海盗滋扰,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护航,或者干脆社会治理能力过关,从陆地上根除海盗存在的土壤,毕竟人家总要上岸的不是?

如今的航海技术肯定不能和那会比,但只要开始发展,就会有进步,不发展永远不会有进步。

邵勋也不准备海运粮食,损耗率兜不住,无利可图,但运输价值较高的胡椒、蔗糖、檀香木之类却是可以的,因为其利润太高了,十倍轻轻松松。

用这些高价值商品的运输锻炼航海技术,引发从造船到天文、潮汐、季风、洋流等方面一系列的进步,待到他的大梁朝灭亡前夕,差不多就成熟了。

当然,如果后世子孙废掉海运,那他的努力就白费了。

“货至东海后,如何输至汴梁?”邵勋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