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五日,禁军教练监靳准庆贺生日,李兆上门拜访,得知凉城郡公元真已选定了颍川荀氏女为夫人,大概下半年就会成婚。
听到这个消息时,李兆有些恍惚。
他不止一次见过凉城郡公,印象中还是个孩子呢,怎么突然就十八九岁了?时间过得真是飞快。
此事肯定是要报予赵王知晓的,因为李兆知道他家主公很喜欢这个弟弟——是的,凉城郡公姓元不姓邵,且名字并未列入宗正寺之内,但满大梁朝都知道元真是天子的种,没有皇子之名,但有皇子之实,不然也不可能娶荀氏女为妻。
正月最后一天,李兆终于回到了赵王府中,开始书写信函,发往高昌。
******
二月初二,李兆还没休息几天,又来到了城北广莫门外的一个庄宅,见到了王府左常侍、骑督鲜于屈。
老实说,李兆和鲜于屈不熟,心里面甚至对他多有鄙视,盖因鲜于屈原本是楚王属吏,带着一百具装甲骑来投,改换门庭。
赵王可能出于千金买马骨的心理,给了王府左常侍,并让鲜于屈兼领骑督,依然带着那一百具装甲骑,但这不代表李兆就会对他有什么改观。
因此,见到面后,他只是例行公事地寒暄了几句:“鲜于将军怕是连年都是在路上过的吧?真是辛苦了。”
“在邯郸过的年。”鲜于屈拱了拱手,道:“大王就藩,食邑只能领到去年,故我去那边收尾,发卖了财货、粮食、牲畜,搬取机器和工匠西行。”
李兆看了眼鲜于屈带过来的人马,足足五百兵,其中超过三百穿着锁甲,戴着波斯样式的铁盔。
这种头顶有高高的铁针——天子说是“避雷针”,却不知何意——并具备护鼻功能的波斯盔不知道被禁军将士嘲笑过多少次了,尤其是那个能活动的护鼻铁块更是让人笑得直打跌。
鲜于屈似乎也发现了李兆的表情,解释了一句:“班师大军移交了大量甲胄、兵器给王府,殿下令分发给军士使用。”
李兆不敢笑了,肃然拱手道:“大王真是勤俭持家。”
清了清嗓子后,他又说道:“沈公买的人都在这里了,共一千七百二十人,男女各半,几乎没有超过三十岁的。”
“你来之前,我已经数过了。”鲜于屈点了点头,道:“这便带走了。”
李兆让人拿来名册,办理好交割手续。
跟鲜于屈一起西行的当然不止这么点人,事实上还有来自邯郸的工匠及其家眷八百余人,可能还要顺便搬取一些王府属吏的家人、僮仆,整个队伍的人数可能会超过四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