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天命昭昭
名垂青史,是许多人此生的追求。
有一些人,千方百计也想把自己的名字,记录在史书上,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所谓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就差不多是这个道理。
这个成就,李云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事实上,当年他受封江东观察使,实际上割据了江南之后,就一定会被后人记录在史书上。
只不过那个时候,后人会怎麽写,还很难说。
不过如今,他开国已经接近二十年,该做成的功业也已经基本上做了个七七八八。
现在,身为开国皇帝应该做的事情,他都已经超额完成,并且成功给这个社会更进一步,埋下了进步的种子。
到了这个地步,唯一不能确定的,只能是李云这个章武大帝的晚年了。
假使李皇帝现在突然崩了,那麽不管李唐江山后续如何,他这一生写进史书里,绝对是众多同行里,排得进前三的皇帝。
听到了皇帝陛下的话,杜相公心中颇有些感慨,他站在李皇帝身旁,笑着说道:「这一次封禅之后,臣要是致仕归养,臣这一生,在史书上也算是有着落了。」
皇帝闻言,哑然道:「受益兄还年轻,可不能归养。」
杜相公摇头道:「臣哪里还算得上年轻?」
李云笑着说道:「我这个年纪,在皇帝里头,已经算不上年轻了,但是受益兄这个年纪,在古今的宰相里,却可以称得上是年轻。」
皇帝这个行当,通常来说,是靠血脉来决定的,但是宰相却不是,能靠资历爬到宰相这个位置,本来就差不多要五十岁左右了,至少也要四十岁。
而宰相干到六七十岁,乃至于八十岁的,也并不少见。
杜相公哑然道:「臣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做了二十好几年了,要说在任的时间,古今也少有宰相,及得上臣。」
「一码归一码。」
皇帝摆了摆手,装作没有听见,他叫来李正,跟李正说了会话,然后又唤来自己的三儿,问道:「出海的船队怎麽样了?」
郑王连忙说道:「两个月前,已经出海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估计明年秋天差不多能回来。」
他想了想,又说道:「这一次不是直接去海外,而是要从南洋绕路。」
皇帝陛下点了点头,开口笑道:「你回洛阳之后,去找薛侯爷,跟他说,后面让他组建船队出海,到南洋去。」
「一来是搜罗当地的特产,带回咱们这里来,二来等找到了棉花种子,可以让南洋当地的百姓,替咱们种植棉花,到时候我们派船队去收购。」
郑王爷一怔,他看了看李云,问道:「父皇,要是当地人不愿意种呢?」
「先好好商量嘛。」
皇帝淡淡的说道:「要是实在商量不来,这两年你二哥也闲着没事干,回头让你二哥去,跟那些南洋人去谈。」
提到秦王,郑王爷立刻明白了李云在说什麽,他笑着说道:「二哥要是去,恐怕是不会空手去了。」
皇帝拍了拍郑王的肩膀,然后伸了个懒腰,朝着兖州城里走去:「一路骑马,有些疲累了,我先进城里歇息一两天,受益兄。」
他喊了一声。
杜谦连忙走近两步,笑着说道:「陛下吩咐。」
「三天之后,咱们一道去爬泰山,先上去看一看。」
皇帝笑着说道:「也不必大张旗鼓,派人便衣随行就是了。」
杜谦连忙低头,应了声是。
李皇帝这才进了兖州城里。
皇帝在兖州的住处,是郑王一手安排的,郑王连忙一路小跑,跟在皇帝身后,去安排皇帝的住宿事宜了。
…………
三日之后,一身青色袍服的皇帝陛下,与一身蓝衣的杜相公,出现在泰山的山道上。
皇帝陛下身材高大,而且本来就强壮,这些年练功不辍,登山相当轻松,而杜相公年岁本来就大几岁,这二三十年又耗去了他太多精力,此时已经不复少年时,爬一段就要休息一会儿。
李皇帝也不着急,只是背着手看着泰山风景,等着杜相公歇息过来。
二人爬了一半,杜谦又坐在山道旁的石头上歇息,他叹了口气,苦笑道:「我拖陛下后腿了。」
皇帝摆了摆手,笑着说道:「便衣出门,还叫什麽陛下?」
杜相公抬头看了看天空,感慨道:「时光如梭。」
「当年咱们初相见的时候,还是旧周显德年间,如今一转眼,已经快三十年了。」
他感叹道:「当年,我还只有二十五岁,如今却已经五十多了。」
皇帝回头看了看他,笑着说道:「这三十年,咱们一道做了许多事情,也算没有白来这一遭。」
歇了一会儿之后,二人再一次往山顶攀爬,杜相公跟在李云身后,问道:「封禅之后,二郎准备做什麽?」
李云想了想,开口说道:「本来,做皇帝做到了我这个年岁,诸皇子们渐渐长成,往后的时间,按道理说,我主要的事情,应该是要教育儿孙,教育后人了。」
说到这里,皇帝笑了笑:「不过我是个粗性子,这些事情多半做不来,后面如果可能,我还是想让大唐,再往外走一走。」
杜相公皱眉道:「再远的地方,就力有未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