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刺杀
时光飞逝,一晃就进入永宁九年。
叛乱平息之后,从南直隶获得的移民数量大减。
好在李牧迅速调整政策,在一众沿海省份增设了移民点,及时补上了缺口。
移民过程,进行的格外顺利。
各地衙门都出了大力,武将那边是李牧打了招呼,文官则是自发行动。
看得出来,这个世界还是正常人多,损人不利己的变态只是极少数。
文武纷争再厉害,也不影响大家支持移民。
对地方官来说,流民就是安全隐患。
见识过叛军的破坏力,没人想经历第二次。
大移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虞的社会矛盾。
或许是前面天灾折腾够了,永宁九年除了局部地区发生天灾外,整个大虞都风调雨顺。
局势一片欣欣向荣。
养心殿。
没有噩耗的日子,永宁帝都有些不习惯。
自他继位以来,就坏消息不断,大臣更换了一波又一波。
突然到了勋贵系掌权时,就一下子天下太平了,这让他非常没安全感。
在信奉天命论的时代,这种诡异变化,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没有大事发生,他这个皇帝也不好折腾。
毕竟,他是立志要做明君的人,不能没事找事瞎折腾。
「陛下,大事不好!」
「今天下朝之后,成国公和镇远侯在下朝路上遇刺。」
郑英逸慌乱的说道。
当朝首辅和次辅一起遇刺,这可是捅破天的大事。
收到消息之后,他一刻有不敢停留,立即进宫向皇帝汇报。
「两位阁老可曾受伤?」
永宁帝慌乱的说道。
上一次致仕首辅遇袭,就搞得他灰头土脸,差点被逼下罪已诏。
即便是过去了这麽久,他还是心有馀悸。
相比死去的万俊辉,景国良和李原的影响力,无疑要大的多。
这两位如果发生意外,闹事的就不是文官,而是遍布天下的武将。
等不到地方发力,京中的勋贵闹起来,就能朝堂掀翻。
上一次舞阳侯战死,内阁和六部一众大员,可是齐赴黄泉。
不光他们死了,就连身后的家族也遭到血腥报复。
死了这麽多人,除了士林痛骂武夫当国外,朝廷连追责都没有。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处理,永宁帝罚没了一众勋贵外戚三年的俸禄。
等到景国良和李原上位后,除了徐文岳获得追封外,其他人连谥号都没赐下。
有两人在上面约束着,下面的军队,才是朝廷的军队。
丧失了这种约束,下面的军队,早晚会蜕变为军阀。
就算再组建一个勋贵系内阁,也只能延缓这种局面发生。
君臣离心离德一旦发生,就再也无法挽回,
哪怕永宁帝和各家勋贵外戚,依旧保持着联系,还是无法挽回信任危机。
「事发太过突然,五城兵马司迅速接管了现场,我们的人无法靠近。
两位阁老是否受伤,暂时不得而知。」
郑英逸一脸憋屈的回答道。
锦衣卫指挥使混到他这份儿上,也算是大虞朝的奇迹。
没有办法,现在勋贵系处于强势期,权势都能赶上开国初年。
连带着五城兵马司,在京中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在一些年轻勋贵子弟眼中,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就是一名普通的正三品大臣。
下面的锦衣卫百户丶千户,直接沦为五六品的小官。
反正同为勋贵子弟的千户丶百户,遇到他们不会怂。
本来发生刺杀大案,该他们接手的,也被人家把活儿抢了去。
想闹腾都没底气,五城兵马司虽然管理军中治安,但本质上还是军队,不是地方衙役。
论起战斗力,比他们锦衣卫只强不弱。
主要是没钱惹得祸,朝廷对他们的预算卡的非常死,根本不给额外拨款。
偏偏皇帝对厂卫要求还严格,不准他们擅自出去搞钱。
地方上姑且不论,反正京中他们是不敢乱来。
天子脚下,那麽多御史言官,稍微搞出点儿动静就会遭到弹劾。
锦衣卫的正式编制,一共就五千六百号人。
这麽点儿人,如果全放在京中,肯定是富裕的。
怎奈他们的任务是监察全国,甚至还有搜集外藩的情报,留在京师的仅有千馀人。
在这种背景下,留守京中的锦衣卫,就成了苦差事。
除了执行抄家任务的时候,能够搞一笔钱外,平常时期根本不敢乱动。
满朝文武中,没有谁比他们更想掀起大案。
可惜现在皇帝的权力,都受到了挤压,更不用说他们这些依附皇权的。
以往能够制衡外廷的司礼监披红,进入永宁朝开始,就再也没有发挥过作用。
皇帝把权力抓的太死,宦官们也丧失了积极性。
勋贵系掌权后,宦官的处境略微好转一些,但也仅限于勋贵们不把矛头对准他们。
「废物!」
骂完之后,永宁帝突然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一名皇帝居然因为臣子的安危,慌乱到了这种地步,实属不该。
冷静下来之后,他暗中思索起来。
景国良和李原权倾朝野,威风八面的同时,也挡了许多人的路。
除了勋贵系不会对他们出手,朝中各大派系都有下黑手的嫌疑,其中也包括他这位皇帝。
如果两人平安无事还好,一旦有人发生意外,那都要捅破天。
无论是谁干的,都必须付出代价。
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追查凶手,而是要让勋贵们相信,不是他下的黑手。
背了这口黑锅,哪怕是皇帝,一样要完蛋。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句话,只限于没有反抗之力的普通大臣。
景国良和李原,不仅代表他们自己,还代表着一个利益集团。
一旦出现最糟糕的局面,勋贵集团是没有退路的。
不想未来被清算,就只能利用手中的军队,抢先发起进攻。
没有两人在上面约束,群龙无首的勋贵系,采取什麽样的反击都有可能。
既然敢在朝堂上打死大臣,谁也无法保证,这些人不会一气之下连他一起干掉。
「陛下,息怒!」
「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保持冷静。
相信成国公和镇远侯吉人自有天相,不会出事的!」
徐忠恩硬着头皮劝说道。
突发的意外,同样打蒙了他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