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两疏同上(1 / 2)

第269章 两疏同上

曲阜孔家,就是苏泽选择的软柿子。

原因也很简单,这是阻力最小的方向。

和其他牵涉甚广的问题不同,曲阜孔家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典型的不法豪强的问题。

当代衍圣公孔尚贤的罪证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根本不需要朝廷费力气找茬子,孔尚贤就会自己将罪行漏出来。

而处置孔家的办法也简单,就是严格按照法令,重新厘定孔家的田产,并且限制孔家在曲阜当地的不法行为。

但是要做到这些,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曲阜县令。

曲阜县令,世代都掌握在曲阜孔家的手里。

现任曲阜县令孔承厚,就是孔家旁支,而他能够当上这个曲阜县令,自然是由于来自当代衍圣公孔尚贤的举荐。

孔家人世代担任曲阜县令,这算是一种政治默契。

默契不同于规则,虽然要比死板的规则更容易打破,但是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同样有着类似于誓言一样的效应。

对于皇帝来说,要打破这种政治默契,同样也是需要契机的。

如果随随便便打破政治默契,那就会让所有人感到不安,从而引发整个体系的反对。

上一个这麽做的,就是「遇水即溶」的正德皇帝了。

为了节省下威望值开销,苏泽在上疏之后,还需要给皇帝制造一个打破政治默契的契机。

所以在正式上书之前,苏泽还需要先制造这样一个契机。

——

刑部。

「少司寇。」

刑部侍郎也许是在通政使任上的心理阴影,他很抗拒见到苏泽,但是他也很清楚不见苏泽的代价。

在经过了反覆的心理斗争后,李一元还是选择了见了苏泽。

面对苏泽周全的礼数,李一元依然没有放下戒心,反而因为苏泽越是恭敬,他心中的不安越是厉害。

「苏翰林怎麽拨冗来刑部的?《巡捕公案》的初版不是已经送到武监了吗?」

李一元不愧是编书能手,在他的主持下,这本用来指导巡警破案的教科书《巡捕公案》,只用了几个月就编纂完毕,送到苏泽的案头上。

只可惜虽然少司寇李一元「极力」求情,在编纂这本书的时候起到巨大作用的刑部浙江司主司,却因为当年审理胡宗宪案中的「瑕疵」,被迫「请辞」归乡。

而这一次胡宗宪案件的平反过程中,李一元这位刑部侍郎也从中获益,提拔了一批自己人来填充空缺的位置。

苏泽也感慨,李一元也是玩政治的老手。

在编纂《大明民律》的时候,李一元慧眼识珠,在刑部挖掘了很多怀才不遇的中低级官员,将他们囊括进了自己的编纂组内。

《大明民律》编修完成,众人都得了奖励,虽然很多人也没有立刻升官,但是得到了升迁的资历。

更重要的是,通过编书的过程,他们成为刑部侍郎李一元的自己人。

就这样,李一元通过编书,从刑部选出了一批有业务能力的「自己人」。

编书又为这些官员攒够了升迁的资历。

接下来的事情就理所当然了。

比如这次浙江司主司的空缺,李一元立刻就用「自己人」补上,那些随着李一元编书的人,纷纷得到了升迁。

当然,李一元能够玩的这麽顺滑,也和刑部尚书毛凯的不管事有关。

刑部尚书毛凯,是嘉靖十四年的进士,如今已经七十多岁了,随时可能致仕归乡。

这种老尚书少侍郎的组合,也是常见的「交棒」的人事安排,一旦毛凯真的致仕,那李一元随时可能扶正。

李一元谈起了《巡捕公案》,苏泽也就顺着他的话谈下去说道:

「也多亏了少司寇的书,如今巡捕修习班终于有课可授了。」

苏泽确实对《巡捕公案》十分的满意。

这本书按照苏泽的要求,不是长长的法条,而是从刑部精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来制定的巡捕营办案流程。

这就类似于后世的「以案说法」。

刑部还专门选择了一些有噱头有名气的案件,挑选了这些案件作为例案,激发巡捕们的学习兴趣。

效果自然是非常好,参加巡捕修习班的巡捕,很多原本都不识字,让他们直接从《大明律》开始学习,实在是太为难他们了。

《巡捕公案》就要简单多了,而且书中的例案都是现实中发生过的案件,只要将这些案件都背熟,也就能满足京师巡捕营的需求了。

所以苏泽这次来,也是真心来感谢李一元的。

听完了苏泽一顿彩虹屁,李一元的心情也好了不少。

寒暄结束,苏泽终于说起了正事。

李一元听完了苏泽的请求,皱起眉头说道:

「曲阜的冤案?」

苏泽微微点头,李一元也迅速明白了苏泽的意图,这是要对曲阜孔家动手了?

也对,会计录公布后,光禄寺那笔被孔家套取的银元又被京师舆论重新炒热,果然苏泽在这个时候出手了。

而且苏泽的目标,就是曲阜知县,这个负责曲阜民生治安的重要职位。

李一元明白了苏泽的意思,他自然也乐意卖苏泽这个人情。

大明刑部拥有所有重案的档案,地方上的大案要案都是要递送刑部留存的。

孔承厚这曲阜知县已经在任十年,刑部山东司的架阁库中,不缺乏曲阜县衙的案件资料。

为官十载,难道就没有办砸的案子?

身为刑部侍郎,李一元很有自信,能从这十年的档案中,找到孔承厚办错的案子。

谈完了苏泽能够得到的,接下来轮到李一元开价了。

他默契的说道:

「苏翰林,你听说顺天府和民案司争权的事情了吗?」

苏泽愣了一下,他立刻明白这是李一元开价了。

自从苏泽改组锦衣卫镇抚司,在镇抚司下设立民案司,专门负责民事案件后,京师的环境确实好了很多。

民案司都是经济案件,不用抓捕用刑,所以有关金钱的案件,商人百姓都乐意去民案司打官司。

这其中自然也有不公正的事情发生,但是还是那句话,好歹不会因为打官司家破人亡了。

但是这项改革,自然影响了顺天府的利益。

对于刀笔吏来说,审案就是他们的权力来源,如果都不打官司了,他们哪里来的好处?

治安和重刑案件,素来都是烫手的山芋。

这些案件操作难度大,责任也大,冤案翻供后也要被牵连追究。

如果遇到一些无头案件,还要限期破案,劳心劳累不说,还要被上级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