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佛郎机人乖乖归还浪白澳,离开澳门,也要和大明做生意的原因,他们太需要红茶贸易了。
为了重视红茶贸易,佛郎机人将远东总督府从果阿迁到了马六甲,又在马六甲建造船厂就地制造商船。
这时候,奥斯曼人也看上了红茶贸易。
遇到老对头,佛郎机人自然也不客气,不过他们这次也没有想要垄断红茶贸易,而是在马六甲设置税卡,要求奥斯曼商船额外交税。
说起来,这也是佛郎机人向大明学的。
在被徵收了市舶税后,佛郎机人将这一套徵税的方法也学了去,在马六甲的港口徵税。
贸易的目标就是赚钱,那如果直接收钱不是更好?
在意识到了这一点后,佛郎机人又加固了马六甲的城堡和港口炮台。
而奥斯曼人则悄然集结了舰队,袭击了马六甲。
朱翊钧得到的消息,是马六甲海峡战役开打,整个南洋都乱作一团。
说完了南洋的情况,小胖钧激动的说道:
「苏师傅,马六甲原来就是满剌加国的国都,是我明的称臣纳贡的藩属国,被佛郎机人窃占。」
「孤是不是应该上奏父皇,派遣驻扎在澎湖的大明水师南下?」
苏泽皱起眉头道:
「如今确实是介入马六甲战事的最好时机,但群臣那边是不会同意的。」
苏泽这次倒是赞同小胖钧的想法。
马六甲是南洋的门户,大明迟早是要掌握在手里的。
现在佛郎机人和奥斯曼人开战,大明如果以调停者的身份站出来,说不定还真的能收回马六甲。
原因也很简单,佛郎机和奥斯曼都需要和大明做生意,但是大明却不需要求着他们贸易。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奥斯曼人和佛郎机人,都不敢袭击大明的舰队。
那作为调停者,大明的舰队如果出现在马六甲,自然就能争取马六甲的控制权。
即使不能完全控制马六甲,只要能将影响力送进马六甲,那控制马六甲也就是时间问题。
要知道满剌加本身就是大明朝贡体系中的一员,当地也有大量的华人,大明要在这里获得支持,可要比佛郎机人容易多了。
问题就在于,如何说服皇帝和百官,将大明舰队派往马六甲。
苏泽想了想说道:
「殿下稍安勿躁,臣来想办法。」
小胖钧连连点头,在他的印象中,只要苏泽出手,一切都能好起来,就没有苏师傅解决不了的事情。
——
要说服皇帝和百官,还是要有详细的南洋情报。
苏泽转身又来到了通政邮递司。
求见大银台杨思忠后,通政司的经历官吴文斌领着苏泽进入通政司,然后请苏泽在偏厅等待。
苏泽也觉得这位经历官有些木讷,不如前面几人伶俐。
苏泽只能感慨,这位大银台还真是个爱才的好人啊!
在近代,外交往往都是国家最重要的对外事务。
外交部长往往都是政府中前几名的人物,而在美利坚这样的国家,负责外交的国务卿更是政府的第一号人物。
在苏泽看来,通政邮递司的位置远不止于此,而能够有外派经历的官员,必然能走上升迁的捷径。
杨思忠将自己身边调教好的官员远派,这是为了手下的发展,牺牲了自己啊!
苏泽觉得自己达不到杨思忠这个层次,忍心将自己看中的人远派。
就在苏泽思考着,这位苏泽心中「大公无私」的大银台踏入了偏厅。
苏泽站起来见礼,接着说道:
「楚宗的事情,有劳大银台帮忙了。」
杨思忠摇摇头说道:
「楚宗乃是陛下亲断,和本官无关。」
苏泽赔笑着,杨思忠在皇帝面前进言,帮助苏泽通过《厘正楚藩刑狱疏》,苏泽已经从宫中得到了消息。
虽然这也是系统的功劳,但是苏泽还是要向杨思忠表达感谢。
官场上不怕欠人情,只要有借有还就行。
苏泽紧接着说明了来意。
「南洋通政署的资料?」
张宣到任南洋通政署也有几个月了,也已经传来了几份报告。
苏泽说道:
「是太子殿下对南洋局势感兴趣,所以下官前来想要查看通政司的资料,给太子讲课。」
苏泽搬出了太子,杨思忠倒是信了。
京师都知道,太子的舅舅,武清伯世子在澎湖殖拓,经常和南洋的商人做生意。
太子的商铺里也有不少南洋的商品。
张宣传回来的报告,也没有什麽机密的内容,杨思忠顺手就卖了苏泽这个人情。
不过杨思忠说道:
「通政邮递司有令,经历所的资料不能离开通政司,所以还请苏翰林在司内查阅。」
苏泽连忙说道:
「这个自然,多谢大银台。对了,澎湖经历所的资料,下官能看吗?」
杨思忠自然答应下来,然后就让黄文彬领着苏泽去通政司的架阁库。
离开了杨思忠的公房,黄文斌这个看起来不太伶俐的经历官,却十分顺利的找来了南洋通政署和澎湖经历所的报告。
而且苏泽问起来,黄文斌对于南洋的情况十分了解。
苏泽闲谈中知道,原来黄文斌是福建人,家族中有不少从事海商工作的,他的家族在吕宋都有分支。
看来这黄文斌只是性格内向,工作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也难怪能被杨思忠留在身边。
倒是个可用的人才。
苏泽的思绪散乱开,若是真的能将舰队开道马六甲,重新恢复大明对马六甲的影响力,还真需要在马六甲设置通政署。
就是不知道杨思忠这位大银台,舍不舍得身边的人。
黄文斌还不知道自己被苏泽这只「黑手」盯上了,如果知道他大概不会多嘴。
苏泽翻开先翻开了南洋通政署的报告。
这份报告还真漂亮,张宣不愧是杨思忠的得力下属。
从报告上看,张宣抵达吕宋后,选择在吕宋的商业城市马尼拉建立通政署。
不得不说,张宣确实有外交工作的天赋,马尼拉是吕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整个吕宋消息最灵通的地方,在这里建立通政署就是最好的选择。
大明重返吕宋的消息,迅速在吕宋岛上传开,紧接着各方势力就迅速和通政署接触,张宣很快就弄清楚了吕宋的局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