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杂交水稻」的那一批人就有不少在其中。
时下云滇省农科院的一些专家,祖籍有不少就是来自江宁,那这个就不是抗战时期的那一点点高光,要追溯到「驱除鞑虏,复我中华」那个阶段。
倘若不是滇东南常驻,而是在滇东北,那追溯到明朝的姓氏比比皆是,基本上围绕「盐道」「茶道」「马道」,都能找到痕迹。
这次站张大安的老知青或者知青之后,思想上算是「复古」,并不追求短期的一点「救济」,当然要肯定是要的,只不过没打算一锤子买卖。
「房总,谢谢谢谢,真的非常谢谢……」
「我以前在城南仪表厂也当过厂长,说起来,跟你也是半个同行啊。」
「啊……这真是没想到。没想到房总您居然也在仪表厂干过。」
「不过我不能完全算技术人员,我是江宁财经经管系的,以前还不叫江宁财经,当时如果不分配的话,估计也是去粮站……」
进乘县的代表同样也是盘龙市的代表,盘龙河边上以前有个「对越反击战」时期的仪表厂,是个弹药补给的配套厂,老家沪州的张德立并不算完完全全的城里人,当然也不算是乡下人。
原户籍地在大场浦,距离沪州西站大概一公里多一点,后来中建三局征地一小部分,这才算是彻底跟老家断了联系。
当然档案上还是很清楚的。
论起来,张德立要是当年跟大多数知青一样返乡,以他的能力和履历,成为真正的「沪爷」比喝水还简单。
不过嘛,人和人终究是有区别的。
一样米养百样人,张德立长期活动在进乘县,后来也在盘龙市里的东山彝族寨子做过工作,周围跟他拜把子的壮族丶彝族丶苗族丶白族非常多。
不同寨子的重要节日,也都会请他过去放铳丶取名丶画押丶公证等等等等,算是比较有名望的「秀才公」。
唯一区别就是张德立的爆破水平比较高,属于技术人员。
早些年寨子要开山修路,如果是特别偏僻的地方,炸药如果不方便路上带进去,就会在寨子附近搞个黑火药厂。
两千斤以下无所谓,两千斤以上就是他来负责生产。
小地方就是土办法。
很多人印象流觉得黑火药过时了丶威力小,那其实是大炸逼看多了没点逼数,实际上一些沟沟坎坎,黑火药足够了,堆份量一样顶用。
进乘县有些寨子能通拖拉机的路,就是土办法一路炸出来的。
说白了还是专用爆破药还是太贵,小县城委实用不起。
张德立现在讲沪州方言也能讲,但跟市区已经成主流的「明州腔」,那还是有些不同的,江宁这里只有一些上了岁数的沪州教授,跟他聊天的时候,偶尔蹦躂出来一两句古早方言。
这会儿接待滇东南滇南几个县考察团的人当中,干部其实不算多,主要是企业家为主,学者为辅。
张德立算半个学者,原因无非是放在云滇省,他绝对算是学者专家;放在江口省,那显然是不够看的。
江宁市这边来的几个教授,老家也多以沪州的为主,土木类工程师出身,以江宁工学院为多。
「以前修松华坝水库的时候,我当时做助理,脚底板磨得全是泡,当地的战士丶群众,也确实是热情高涨,吃了不少苦……」
聊五十年前的事情,本来跟张德立是聊不上的,但是为什麽说进乘县的代表张德立灵醒呢?
因为张德立知道进乘县要啥没啥,想要要啥有啥,起码要修路,修路那就得指望国家,倘若一时半会儿没有那麽多财政拨款,自筹资金的话,就得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卖地卖特产。
张德立这个人是进乘县的,但在盘龙市里,也有门路,他熟悉全市各县以及大型寨子的分布,地理情况也基本掌握,虽然不是专门的水利工程人员,不过请过路的水利工程师帮忙勘测过,在盘龙市的暮底河群山之间,是可以修个水库的。
一般情况下,拿个资质,拿个审批,很难很难,可是张德立发现,国家应该要进入到基本建设的浪潮中去,那麽是有可能搞「先上车后补票」的。
问题在于没钱。
想要投资的人不是没有,但都是省里一些人的亲眷,张德立怕到时候市里捡不到半点便宜。
水库修起来,好处肯定不少,其中一个赚钱大头就是水电。
确切点讲,是水和电。
前些年各地自来水供给都有外资介入,其中不乏法国资本到处转悠。
民间资本有想法的也不少,但基本都只能在起家的地方有想法,出去大包大揽,就得上面有人,而且是京城里面有人,光有地头蛇还不行。
现在因为「张安电子」和「张小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民兵组织的缘故,张德立就有了想法,他打算在盘龙市丶进乘县两个地方,都搞一批基层员工,然后也能转化成不脱产武装力量,也就是民兵。
想法很好,但有一个前提,你得有单位来塞人。
于是就想到了修水库。
暮底河并不是什麽大江大河,在盘龙市最大的河流就是盘龙河,穿城而过千百年,周遭最好的一块地,也就在这里了。
来之前,他就把这几年整理的材料,送到了「张安电子」董事长办公室,有没有消息,肯定是来了江宁之后。
看到老兵子弟确实接受了全新的教育,参加了全新的工作,张德立自然是放心了不少,也希望这个水库能由「张安地产」接过去。
一般人真不好说能打通水电建设的门路,但张大安不同,他在江宁高校圈和沪州高校圈都是撒了钱的。
撒币的结果就是工科类研究资金大幅上涨,目前「张小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江宁工学院的大型钱包之一。
而江宁工学院刚巧是为数不多可以让「电力女王」都客客气气的大型工科宗门,江宁工学院其实今天已经给出了一个大概的预算,按照盘龙市的动迁成本以及各种物料成本,以张德立给的材料,这个水库的总投资不会超过两千五百万。
库容五六千万立方米的话,拿来发电一年毛利大概千把万的样子。
算是个有点用但又不算太有用的工程项目,而且后期维护成本不会太低。
不过,那是对资本家而言,对国家来说,那是另外一笔帐。
「这个张德立,也没说全部实话啊。」
在办公室中,张大安跟水利局的专家聊着这个水库工程项目,然后拿着手中一份「西部大开发项目列表」抖了抖,「去年云滇省把五十个水库项目打包成了『润滇工程』,这个『暮底河水库』也在里面嘛。早晚要修的,怎麽还想着让我去搞一下?」
「张总,您有所不知啊,这个张工一直就投身边疆建设,以前也来过省里,像一些居民用水塔丶山寨用蓄水池等等,也都是当地早有计划,但是他都会尝试在外面找找资金。」
水利局的专家面带微笑,给张总教头解释一下情况,「这一来呢,可以节省当地财政资金,二来呢,能够加快工程进度,可以提前。像有些寨子的吃水问题,虽然一直在改善,但很多水利设施,那都是建国后没多久才修的,一用就是四五十年,修修补补,现在也到了该重建的时候了。很多已经老化风化不能用了,重建的话,今时不同往日,以前还能堆人力,现在哪里还能啊。」
「说的也是。」
张大安点点头,他还是很讲道理的,尤其是张德立的朋友们这次在狂喷「石向道」群体这件事情上,出了不少力,这让他很高兴。
「现如今还能搞小范围『上山下乡』的,除了张总您的叔叔,也没有别人了。」
「可不敢说是『上山下乡』啊!」
张大安赶紧抬手摆了摆,你说你一个水利专家,拍马屁咋这麽精准呢。
哥们儿我就好这一口。
水利局的专家一看「文曲星」心情不错,顿时了然,觉得张德立这个「文曲星」的本家,说不定还真又赶上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