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别说。」朱子恭笑道:「老公祖也说,要把这篇文章送到成都,让中丞藩台大宗师过目,还要建议朝廷加进《孝经》里呢。」
「你们是没见当时那场面啊,简直了!」朱子和也兴致勃勃加入进来,哥俩你一言我一语,把贾知州发癫的情形绘声绘色讲给家人听。
「真的假的?」张夫人难以置信。
「肯定是真的,这麽扯淡的事儿,他俩编都编不出来。」朱玠却沉声道:「好了,今天尽孝完毕了,都去休息吧。」
「是,爹爹母亲晚安。」一屋子儿女起身行礼告退。
等孩子们走了,张夫人问朱玠。「咋了?」
都是老夫老妻了,她自然能看出丈夫的异样。
「这事儿我感觉有些蹊跷,我去跟老三合计合计。你先睡吧。」朱玠便带上六合帽,出了后堂。
~~
刚山先生院中,书房里。
「我已经着人打听清楚了经过,还拿到了弘之那篇文章的抄件,都跟孩子们说的一模一样。」朱玠将一张稿纸递给朱璋。
朱璋戴上老花镜,就着烛光欣赏起弟子的文章来,自然也免不了一番唏嘘。「这是谁的弟子,怎能如此优秀?」
「你先别着急自吹自擂,我看这对弘之未必是好事。」朱玠沉声道。
「确实,老公祖这是干啥子?要捧苏弘之也不用这麽使劲。」朱璋点点头道:「这麽好的文章,你就是晚一点儿点,案首也落不到别人头上,何苦要这麽着急?未免有些用力过猛了吧?」
「他那是为了捧苏弘之吗?」朱玠哼一声。「那都是为了他自己!」
「那当然,他又不是苏允文,这麽卖力表演,肯定是为了他自己。」朱璋不解问道:「那他这是图啥呀?「
「还能图啥?无非名利二字。」朱玠冷笑道。
「那就是名了。」朱璋便道:「他既然两度宣称要辞官,应该不是说说而已。」
「肯定不是。」朱玠深以为然道:「上个月那场遥祝寿宴,你不也参加了吗?记得吗?当时知州老爷也说过要辞官的话……」
「记得,当时以为是气氛到了,他随口说说呢。」朱璋给兄长添了杯茶,道:「事不过三,看来老公祖真想走,这回是借题发挥罢了。」
朱玠不禁赞叹道:「发挥得好啊。老公祖这一辞官,必定名垂青史,不让江东步兵独美!」
「那他可谓『山东骑兵』了。」朱璋促狭笑道。
「呵呵呵……」两人都笑了起来。
笑罢,朱玠正色道:「而且他是因为一篇孝子文章辞官,可比莼鲈之思高尚多了!日后但凡提起大明孝子,人家第一个想到的,恐怕不会是苏弘之,而是他贾一旦。」
「嘶……还真是!」朱璋倒吸冷气。孝行孝行,要落在个行上。苏录只是写了篇文章,可人家真辞官了呀……
他不禁气愤道:「臭不要脸,蹭名声蹭到喧宾夺主了!」
「正常,人一旦做了官,脸皮也就喂了狗。」朱玠笑道。
「就怕良心也喂了狗。」朱璋哼一声。
「难说。」朱玠对贾知州私底下的蝇营狗苟,知道的可比朱璋多多了。但不妨碍他看好贾知州的远大前程。
「他才三十七八,等侍奉完老母,肯定有的是人举荐他。到时候朝廷徵召这位大孝子,你觉得官低了合适吗?」
「那起码得是个大府知府。」朱璋道。
「低了。」朱玠却断言道:「他正五品已经任满三年了,只要李阁老还在位,一定是以佥都御史徵召,再过渡一下就外放巡抚了。」
「这麽夸张?」朱璋咋舌道。
「不信走着瞧。」朱玠淡淡道。
「我管他是巡抚还是知府了?」朱璋撇撇嘴道:「我现在只想知道,这事儿对弘之有什麽影响?」
「接下来弘之肯定会迎来省里严厉的审查,但只要他能顶住,之前的『文运待苏』也好,这次的《色难容易帖》也罢,都会成为助他扬名蜀中的佳话。」朱玠道:「放心吧,有老翰林在,他翻不了船的。」
「二哥也给大宗师写封信吧,至少得让大宗师知道,弘之是老山长和老九的弟子。这种事儿不能让老山长出面啊。」朱璋叹气道。只有这种时候,他才会有些后悔没考个功名出来。
「不能直接给大宗师写信。这样吧,我给叶藩台送点茶叶,到时候请他美言两句。」朱玠想一想道。
「嗯,这些事你比我明白。」朱璋赞同道。
「贾知州为什麽好好的,忽然要辞官呢?」老哥俩聊完那些有的没的,话题终于进入了深水区。
「我也很错愕,来时想了一路。」朱玠呷一口茶汤道:「想了这麽几个可能,你帮我参详参详。」
「你讲。」朱璋点点头。
ps.第三章晚一些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