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机会窗口转瞬即逝,速度,往往就是决定成败的生命线。
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更快获取资金的途径。」
两人的话题自然引向了融资渠道的选择。
方文山沉吟片刻,说道:「获多利这边,虽然接下了顾问的活儿,但滙丰系的底色和他们内心深处对控制权的渴望,始终是根刺。
与他们进行股权层面的深度绑定,风险太高,犹如与虎谋皮。」
陈秉文赞同道:「没错。
即便只是让他们做顾问,也要警惕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将影响力渗透进来,这是英资机构惯用的手法。
我们需要的是资金和专业的服务,而不是一个潜在的『太上皇』。」
他的目光随之落在办公桌一角,那里放着秘书阿丽精心准备的美资银行资料,涵盖了花旗银行丶摩根史坦利丶高盛丶美林等顶级投行在港岛的基本情况和亚太区负责人信息。
陈秉文拿起那份资料,分析道:「英资在港岛树大根深,但正因为根基太深,规矩也多,思维更倾向于当『主人』而非平等的『夥伴』。
而美资则不同,它们更看重清晰的财务回报和长远的战略布局,对介入企业日常经营丶争夺控制权的执念,远不如滙丰系那麽深。」
方文山接话道:「而且,陈生,还有一个关键点。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信号越来越明确,这些美资巨头无不渴望能敲开这片广阔市场的大门。
支持一家像我们陈记这样,已经通过东莞设厂与内地建立起实质性联系丶且潜力无限的华资企业,对他们而言,其战略象徵意义和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间接回报,甚至可能超过一笔贷款本身的利息收入。
这会是他们非常看重的一点。」
陈秉文赞赏地看了方文山一眼,他的这位得力助手已经跟上了自己的思路。
「说得很好。
所以,我们的融资方向,应该重点考虑美资银行。」
他的手指在花旗银行丶摩根史坦利丶高盛这几家的简介上点了点,「我在想,与其单独找一家银行谈判,费时费力,不如步子迈得更大一点。」
这个问题方文山没来之前,陈秉文就思考过。
单独找一家美资银行谈判,可能相对容易一些,但是风险反而会最大。
第二次石油危机带来的油价上涨,已经开始引发连锁反应。
港岛作为开放经济体必然受到影响。
原材料成本上升丶运输费用增加丶整体物价上涨的压力正在积聚。
「方总监,你想过没有,」陈秉文沉声说道,「如果我们将所有资金需求都押在一家美资银行身上,和依赖获多利有什麽区别?
一旦未来经济波动,或者银行自身策略调整,我们同样会陷入被动。」
方文山立刻领会了陈秉文的担忧:「你的意思是,即使选择美资,也要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没错。」陈秉文肯定的回应道,「油价暴涨会推高全球通胀,港府为了稳定经济,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收紧银根。
到那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银行抽贷。」
「抽贷?」方文山神色一凛。
这个词对于高度依赖资金流的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对。」陈秉文重重地点了下头,「如果我们现在只依赖一两家银行,风险就太集中了。
一旦经济下行,或者银行自身流动性紧张,他们很可能会要求提前还款,或者大幅提高续贷条件。
如果正巧遇到我们的资金别有他用的时候,完全可能造成资金炼断裂。」
说起银行抽贷,陈秉文自己深有体会,口罩风波之前,他投资的企业至少有一半都是因为银行抽贷死翘翘的。
这次,轮到他自己,怎麽都不能重蹈覆辙。
「陈生,」方文山神色凝重地接话,「这也正是我担心的。
通胀环境下,港府很可能会采取紧缩政策,银行放贷会更加谨慎。
如果我们只依赖单一银行融资,一旦银根收紧,他们很可能会抽贷或大幅提高利率,我们的资金炼将面临巨大压力。」
陈秉文赞许地点头:「你说到关键点了。
所以,我们不仅要找美资银行,还要同时找多家银行组成银团。
这样既能分散风险,又能确保资金供给的稳定性。」
方文山道:「陈生,这确实目前来说,最好的办法。
这样既能分散单家银行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资金压力,加快审批和筹资速度,又能把这几家美资巨头的资源和人脉网络整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无论是收购屈臣氏时增强谈判筹码,还是借壳上市寻求支持,这股合力都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对!」陈秉文肯定道,「银团贷款的模式,特别适合我们这种需要进行大规模战略性收购的情况。
多家银行联合进行尽职调查丶共同出资,不仅能提高效率,其本身对我们公司就是一种强大的信誉背书,能在业内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有了决定,两人又商量好具体细节,随后陈秉文按下内线电话:「阿丽,进来一下。」
秘书阿丽很快来到办公室。
「立刻准备三份正式的商业合作邀约函,」陈秉文吩咐道,「分别发给花旗银行丶摩根史坦利和高盛在港岛的亚太区负责人。
内容是:陈记食品为实施重大战略收购及资本运作计划,拟筹措一笔总额度在三亿港币之内的银团贷款,诚挚邀请他们参与评估和合作。」
「明白,陈生。」阿丽迅速记录,「是以银团贷款的形式邀请?」
「没错。告诉他们,这是一次联合行动,我们欢迎有实力丶有远见的夥伴共同参与。」
陈秉文补充道,「语气要正式丶诚恳,同时体现出我们的底气和信心。」
「好的,我立刻去办。」
阿丽领命而去后,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安静。
陈秉文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海港,默默出神。
方文山静立一旁,两人都在消化刚才的重大决策。
三亿港币的贷款!
三亿港币的贷款!这在1979年的港岛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让任何企业主心动过速。
但陈秉文的眼中却只有冷静和深思。
按部就班固然稳定,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稳健往往意味着错失良机。
「方总监,」陈秉文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银团贷款的事,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
三家美资银行虽然实力雄厚,但他们也都是精明的商人,不见得会轻易答应我们的条件。」
方文山点头称是:「陈生考虑得周到。
特别是当前油价上涨引发通胀预期,银行放贷会更加谨慎。
我们需要准备一份让他们无法拒绝的方案。」
「正是如此。」陈秉文转头看这方文山说道,「你要立即着手做三件事:
第一,准备一份详细的抗通胀分析报告,突出陈记必需消费品的防御性特质;
第二,测算油价上涨对我们成本的具体影响,并提出应对方案;
第三,准备银团融资方案,要突出我们在日本市场丶东南亚等市场的畅销,以及未来进入北美市场的预期。「
「明白!」方文山立即领会,「我马上组织财务团队加班完成。
特别是日本及北美市场这个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