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效果拔群,震惊全球(2 / 2)

参谋帮着解释了很多突发情况,强调是另一只「铁钳」遇到的地形环境意外,才导致推进没那麽快,如果没有这些意外的话,冯.博克现在应该能累计推进80公里以上,而不是仅仅65公里。

鲁普雷希特公爵也接受了这个解释,并没有苛责:「好了不说那些理由了,能推进65公里也不错了,不过,等打完这一仗,还是要总结经验教训——鲁路修那边为什麽能2天就推进140公里?

要说地形不利,因古列茨河的地形不利还能比得上占科伊和特罗伊齐克那边连续两座半岛35公里纵深的狭长地带?还能比得上渡过泻湖突袭夺取跨海大桥?

鲁路修能有今天的战果,都是靠他一开始就决定性地从敌人认为完全不可能被突破的天险突破过去了,才有后续的收割!大家都要好好学习这个成功经验!」

公爵亲自定了调子,旁人自不敢再有任何质疑。

一条条命令很快下达了下去,从尼古拉耶夫到赫尔松到亚米安斯克,当天上午,整个进攻正面上的德玛尼亚军都开始发力。

并且还是老样子配合宣传战,散布消息动摇对面的军心,想尽一切办法,尽量让对面的露沙军知道他们的后路即将被抄了。

同时,公爵又分出两个师去南线,走占科伊往梅利托波尔的铁路线,试图巩固南线那根铁钳的后方。

最后,公爵还把这边的最新进展,挑了一些不涉及泄密的,直接向总参谋部和皇帝汇报。

其中自然免不了宣扬南线突破的传奇色彩,尤其是「一天之内打穿35公里纵深的两个狭长半岛和一座跨海铁路桥」。

在战报里,当然不会说「那座铁路桥只有400米长,只是穿过了一片静水滨海泻湖,而不是真的跨海」。

战报嘛,总是要让别人把战果脑补得更大更艰辛才对,连浅水重炮舰都能写成战列舰,何况是跨海大桥。

总而言之,经过一番宣传加工,鲁路修突破占科伊和特罗伊齐克半岛丶从敌人最意想不到的天险进入敌后大草原区。

这一事迹,很快被渲染成了类似东方历史上「偷渡阴平」之类的奇功。

当天吃午饭的时候,身在柏林波茨坦宫的威廉皇帝就看到了这份战报,

然后就让人把总参谋长法金汉上将喊来,问了一遍类似于早上他那个沙皇表哥问过普列韦上将的类似问题。

「梅利托波尔是什麽地方?」

「敌人为什麽会在这麽重要的地方防守那麽空虚?」

「哦,你是说,因为要打到梅利托波尔,必须突破层层天险,所以露沙人觉得那是人类不可能做得到的?所以才没有在大后方部署重兵提防?」

「那岂不是说明,帝国的陆军可以突破敌人认为绝不可能被突破的险要防线!」

这几个问题,法金汉上将都一一作出了解答,只不过内容和敌方的普列韦上将已经说过的台词差不多,就不再水字赘述一遍了。

只是在面对最后一个问题时,法金汉做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回答:「陛下……帝国的陆军,这次能够突破敌人认为绝不可能突破的险要防线,主要是依赖了一种能免疫子弹攻击的装甲战车。

敌军除非使用大炮直接命中,否则仅靠步兵和枪械,完全拿我们的装甲战车没有办法,所以敌军的层层防线才瞬间绝望崩溃了。」

人教人,一辈子都学不会。

事教人,一教就会。

当威廉皇帝听说是因为一种新式装甲战车,才导致帝国的陆军能从敌人认为绝不可能突破的天险硬生生手撕防线撕过去的时候,他的双目瞬间被一种贪欲的火焰所覆盖。

「这种战车,目前是什麽公司在造?为什麽只有巴里亚军队在用!」

法金汉:「陛下,据说是巴里亚人寻求盟友的斯柯达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尝试着联合研发的。目前应该是一家斯柯达公司和巴里亚发动机厂合资的小公司在生产。

另外,因为这种武器的表现比较好,听说巴里亚方面还在计划扩大生产,后续可能会让纽伦堡的曼恩公司也获取生产授权。」

威廉皇帝听得不由眉头一皱。

怎麽都是南德各邦的公司!纽伦堡也是巴里亚的城市,曼恩公司也是巴里亚的公司。

不过这也没办法,在汽车这一领域,南德各邦的工业实力本来就比北方的普罗森要强。不光巴里亚有一堆汽车公司,隔壁符滕堡的斯图加特,还有奔驰公司和戴姆勒公司。

造枪造炮方面,普罗森的工业体系能碾压南方四邦,但造汽车是真比不过。

如果任由历史自然发展,整个世界大战期间,军事资源的调度和研发的倾斜,都按照北方派系主导,那德玛尼亚人也不可能首先造出坦克了。

因为克虏伯和毛瑟丶DWM都不擅长造车,也不愿意国家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投入太多资源。

有些时候,在前一个时代做得太好了,往往就会影响到他们自己革自己的命,被路径依赖压制住了颠覆式创新的出现。

普罗森那精密丶机械的管理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完成生产任务丶优化微调改良现有武器方面,效果都是非常拔群的。

但唯独在颠覆式创新方面,普罗森管理模式有巨大的短板。

这也是为什麽鲁路修为了装甲战车的事情筹划了大半年了,北方的普罗森派系始终没有在意,直到现在拿出了震惊世界的实打实战果。

直到如今,皇帝终于被真实战绩打醒悟了。

「那帝国在鲁尔区难道就没有可以造重型车辆的企业麽?朕要鲁尔区的工厂也开始生产装甲战车!立刻!马上!不管缺什麽条件,立刻给朕排除一切困难!缺什麽资源就给什麽资源!」

面对皇帝的眼红,法金汉上将只好绞尽脑汁回忆,随后连忙给出一个答案安抚对方:「陛下,卡塞尔的亨舍尔公司也是制造载重车辆的,也有一定的引擎和车架技术积累。

如果您希望某家靠近鲁尔区的工厂也生产装甲战车的话,或许可以考虑让军备部给亨舍尔公司注资扩产……」

「立刻丶马上!给朕向亨舍尔公司注资扩产!朕要看到普罗森的兵工厂也造出战车!嗯,也可以让他们想办法优化一下,不一定要照抄。朕相信普罗森的工程师也不比那些南方人笨,鲁尔区的工厂不但要造出战车,还要造得更好。」

至于授权费,皇帝觉得还是明面上尊重一下帝国的法律,还是要象徵性给一点的。

「是,陛下,我这就去处理。」法金汉上将恭敬允诺,缓缓退下。

此后数日之内,相关筹备工作就迅速拉开,一两个月之内,卡塞尔的亨舍尔工厂就开始扩建,新造生产线。

说来也是讽刺,卡塞尔这地方,其实原本也是属于黑森公国的,也该是「南德四邦」的一部分。只是当年也巧,在1866年普奥战争时,黑森选择了支持奥国对抗普罗森。

结果在战败后,黑森被条约分割成了两部分,北部的「黑森-卡塞尔」被直接割让并入普罗森,南部的「黑森-达姆施塔特」则继续作为黑森公国存在,并加入德玛尼亚邦联。

换言之,要不是普罗森在50年前的内战中割让了卡塞尔地区,今时今日,普罗森的土地上恐怕是一家拿得出手的汽车制造商都没有,全德100%的大型汽车制造商都会在南德四邦境内。

好在历史没有如果,威廉皇帝手中现在实打实有这麽一棵独苗能用,赶紧浇水施肥催熟长大,好帮皇帝多造战车。

……

露沙和德玛尼亚国内皆为装甲车的首次集中突击作战效果震撼的同时。

海峡对岸,还有一个第三方的国家,也被这个消息震到了,那自然就是布列颠尼亚。

相比于迟钝的法兰克,布列颠尼亚人也是在短短两三天内,就注意到了这个事实。

他们之所以如此敏锐,自然是因为布列颠尼亚人自己已经在研发坦克了。

听说敌人的战车大发神威,阿斯奎斯首相立刻招来陆军大臣劳合.乔治与海军大臣沃顿.斯宾塞。

「听说我国也有研发带钢甲的新式战车?目前进度如何了,能比之前的劳斯莱斯装甲车强多少?能不能比敌人的装甲车更强?」

陆军大臣一脸为难,最后还是海军大臣沃顿接过了话茬:

「确实有这个计划,其实是我们海军部在牵头研发的。目前有了经过多次审稿调整的图纸,但还没造出样车。我们本来打算再谨慎一点,多进行几轮纸面论证丶避免一些明显的技术缺陷等造好后才暴露出来……」

阿斯奎斯首相听得很是焦躁,直接一挥手制止了沃顿的解释:

「都什麽时候了!既然有图纸,那就立刻开始着手造样车!造坏了不就多浪费点钱麽?既然装甲战车那麽有效,越早问世对帝国帮助越大!」

原本对于坦克项目拨款还抠抠搜搜的布列颠尼亚财政部,在看到敌人战车的效果后,直接被刺激到了。

宁可再多砍个三五艘驱逐舰的预算,也要加快坦克样车的制造进度。不管烂不烂先造出来实际测试了再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