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你们只用考虑军事,而鲁路修参谋长(1 / 2)

第185章 你们只用考虑军事,而鲁路修参谋长要考虑的东西就多了

趁着部队休整恢复的这几天时间,鲁普雷希特公爵视察了克里沃罗格的大铁矿,

也视察了旁边第聂伯河畔丶尼科波尔城周边那片原本能够年产300万吨钢材的炼钢厂。

基辅罗斯地区的巨大工业价值,让公爵愈发热血沸腾,也更加坚定了他尽快拿下整个基辅罗斯大平原的决心。

当天晚上,他就催促集团军参谋们制定了下一阶段的推进计划,尽快扩大战果。

刚好集团军参谋长鲁路修,和主要参谋冯.博克等人都在,这麽一群中层军官,就核计着把后续的进攻计划大致敲定了。

……

10月11日,夜。

扎波罗热城内。

鲁路修和冯.博克丶伦德施泰特丶隆美尔等几人,挑灯夜议,对照着基辅罗斯大平原的地图,商讨着后续的突破方向。

鲁路修是参谋长,所以肯定由他先定调子,他也顺便先回顾一下之前的安排。

「按照此前的计划,其实攻破扎波罗热之后,我们就该立刻继续北上叶卡捷林娜斯拉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不过,我军在前天实际破城后,派出侦察部队从扎波罗热进一步往北沿河探路,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一带的第聂伯河落差变得很大,经常有水流湍急的地方,船只根本没法通航。

而扎波罗热连接叶卡捷林娜斯拉夫的铁路线,又只在河东岸。河流的西岸不但缺乏道路,还遍地都是沼泽和小湖。我们注定是没法再复刻之前对付扎波罗热时丶东西两岸并进夹击的战术了,只能是沿着第聂伯河东岸孤军深入。

这种打法,我觉得很不适合装甲突击力量的发挥,因为打不出钳形攻势了。我对于拿下叶卡捷林娜斯拉夫倒是没什麽担忧的,只怕不可能再打出歼灭战了,敌人的守城部队最后肯定会在关键时刻逆流而上突围的。」

后续进攻叶卡捷林娜斯拉夫的作战计划,是战役开始前就设想过一遍的。所以鲁路修不用说得太详细,只要根据战役开始后丶实际情况遇到了什麽新变化新困难,大致描述一下即可。

冯.博克和伦德施泰特都是大老远刚刚才打到这里,所以对扎波罗热以北的第聂伯河沿岸地形地理不是很熟悉,听鲁路修这麽说,冯.博克便有些惋惜地确认道:

「可是,你为什麽说『到时候敌人的守城部队肯定能在关键时刻逆流而上突围』呢?如果第聂伯河在这一段的落差很陡峭,两岸沼泽小湖又多,航运条件差,那也该是敌我一视同仁的。」

鲁路修拿教鞭点了几下地图:「问题就在这儿,这段落差大陡峭难以通航的河段,恰恰只有80公里左右长度,就是始于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止于扎波罗热。

从扎波罗热再往下游就好通航了,从叶卡捷林娜斯拉夫再往上游一直到基辅也好通航。所以敌人在上游平时就常年备有内河运输船队,我们在下游的船却开不过来用不了,被天险所阻断。」

鲁路修说着说着,语气也有些惋惜。

作为穿越者,他其实是知道丶后世在露沙变身USSR之后,通过两个五年的计划,在这两座城市之间造好了第聂伯河水电站。

那座水电站建成时是欧洲第一大,还是五年的计划优越性的体现,甚至被露沙人印到了钱上。

也正因为那座水电站非常宏大,所以它极大改善了从叶卡捷林娜斯拉夫到扎波罗热之间的航运条件。

不理解其中原理的看官,可以设想一下三峡项目建成后,对于长江中上游通航条件的改善,就知道了。

因为水库提升了水位,这80公里的大落差河段变得一马平川,只在最后扎波罗热附近需要靠船闸垂直升降,也从此解决了第聂伯河全程一站式通航到底的问题。

在那座水电站造好之前的时代,第聂伯河的航运是分段的。

从基辅到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是第一段,到了这里就必须卸船装上火车丶往下游运80公里到扎波罗热,再重新卸火车装船,一路顺流而下到赫尔松/尼古拉耶夫。

所以从叶卡捷林娜斯拉夫再往上游,防守方是有长期保有一支船队的,到时候就是露沙人独占水运之利,而德玛尼亚人则完全无法利用水运,在后勤和包围方面都要比第一阶段额外吃很多亏。

假设从陆上单侧围住了敌人的城市,敌人仍然可以从水路逃跑,而且进攻方只能眼睁睁看着毫无办法。

鲁路修穿越前虽然学过相关的历史,但也正因为后世那座水电站存在了太久了,所以鲁路修穿越前看的地图,都是有这座水电站之后的地图,那些地图上的第聂伯河中段压根儿就是个大水库大湖区。鲁路修也不可能特地去查「1930年代以前丶水电站修建前的地图」。

这就导致鲁路修对眼下1915年丶这一段第聂伯河的地理环境不太了解,也得亲自来实地看了之后,才发现问题一大堆。

还是那句话,打仗哪有没意外的,遇到新问题那就解决呗。

众多参谋军官合计了一番,也一致认为「指望合围叶卡捷林娜斯拉夫的守军是不可能的」了,

那就沿着铁路一线平推丶只求攻城不求歼敌吧。

一旁的隆美尔大致计算了一下他部队的休整情况,首先建议道:

「我的部队应该是结束休整最快的,因为扎波罗热破城之前就已经歇了几天了。如果把进攻的矛头任务交给我,我可以在12日就重新投入进攻,并且保证15日抵达叶卡捷林娜斯拉夫城外!

我就沿着铁路打,这条路不存在被泥泞干扰的问题。推进距离也不算太远,不用担心孤军深入被哥萨克骑兵切断后路的问题。」

其馀参谋人员们相视一眼,也觉得隆美尔所言可行。

不过做参谋预案肯定不可能只看那麽近,讨论了如何夺取叶卡捷林娜斯拉夫的问题后,肯定还得进一步商讨后续进兵方向。

众人当中,最喜欢讨论大局战略的冯.博克,便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打下那里之后,我军仍然没有水运优势,还是只能沿着铁路线推进。而且这个季节,第聂伯河两岸的泥泞会比其他大草原腹地来得更早更严重。

我们原计划是1个月结束第一阶段的战斗,等泥泞季到来后,让轻型坦克入列,利用坦克的越野性能强于轮式装甲车的优势,再对基辅发起合围进攻。

现在第一阶段的战斗有可能超额提前十几天结束,这个时间点有点尴尬,泥泞已经开始来了,而坦克还没装备到位,要提前进攻基辅吗?

如果提前进攻,但最后穿插不够到位不够猛烈,功亏一篑,会不会反而给敌西南方面军逃脱的机会?」

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看向了鲁路修长官。

鲁路修沉吟了一会儿:「最后扑向基辅的时候,确实必须确保全军的突击力量足够迅猛,不给敌人往北撤退的反应时间。等到泥泞季开始后丶我军有了坦克,这样的包抄歼敌会更有把握。

到了泥泞环境下,敌人除了骑兵还能突围,载重车辆的行进速度都会很慢,硬质车轮的马车也动不了。到时候,他们就算发现打不过了要撤退,也只能是抛弃装备轻装徒步撤退。

而我们的坦克都是轻型坦克,动力和履带结构足够应付这种程度的泥泞,突进表现会远比轮式车辆好——

所以从技术和战术层面分析,按原计划的时间进攻基辅,甚至再稍稍延后,都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政治和经济的层面考虑,是否会有其他不利影响。」

11月后再打基辅,军事上没有问题。政治上和经济上有没有问题呢?

鲁路修抛出这个假设后,大家都面面相觑,并无法立刻做出回答。

最后,还是鲁路修自己沉吟了一下,给出几个设想:「不如再换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如果我们拿下叶卡捷林娜斯拉夫之后,畏惧暂时的泥泞和坦克没到位,先不逆流而上扑向基辅。

那麽,在这段可能也就半个月左右的窗口期内,我们还能打别的什麽方向?总不能浪费时间吧?然后,我们可以看看哪个目标更加迫切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