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门亲事也是不满的,终究拗不过萧谌,最后同意了。
“无事?”孔柔询问,自然而然地牵起萧宁的手,满心满眼都是关心。
“那是自然。”萧宁骄傲地抬起头,掷地有声地回答。
第二日的早朝,确实算是热闹。
朝堂之上坐于龙椅的,不过才十二岁岁的小皇帝。
大兴朝立朝两百年,高祖以平民之身起义建朝,多年来,蒙历代皇帝励精图治,大兴朝蒸蒸日上,百姓安居。
可惜先帝不过而立之年驾崩,留下孤儿寡母。现今的小皇帝姬祜,四年前继位,改号建安,因年纪尚幼,朝堂由丞相同太尉、御史大夫共掌。
本来也是相安无事的,毕竟是先帝重臣,对大兴忠心耿耿。自先帝去后,四年来三公恪守本职,将朝堂管得井井有条,并未出现乱子,三公都只待皇帝大婚,还政于帝。
偏偏有人不安分,迫不及待在抢权,首当其冲的这个人是皇帝的生母,当朝的太后。
以至于朝堂明争暗斗而起,太后卯足了劲想废三公。
值得一提的是,太后出自韩家。
吴御史是为御史,监察百官,昨日丞相府发生的事,他心里攒着一口气呢。
一上朝,吴御史立刻拿出奏疏,参萧谌一个教女不善,跋扈自恣的罪名。
柳少府紧随其后,指出丞相偏袒,有失公允。
本来是孩子的事,偏偏一个两个扯上大人,连李丞相都攀扯上了。其中要说没有其他人的指使,谁信?
李丞相刚要开口,萧讯莫可奈何地站了出来,“陛下,昨日诸事,臣的侄女有疏上奏。”
年幼的皇帝倒是很能捉住重点,“你的侄女几岁?”
问得萧讯嘴角一僵,不得不答道:“七岁。”
“七岁会写奏疏吗?”小皇帝问出所有人的心声。
“陛下且听听。”会不会的,听听不就知道了。写奏疏的格式,朝中的人都明白。一个七岁的孩子,懂不懂的,萧讯一个当伯父的不好评价,就让他们判断。
“那就听听。”小皇帝确实挺好奇,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写出什么样的奏疏。
萧讯莫可奈何,在父亲的注视下,将奏疏的从头到尾读出来。
一开始,萧宁这奏疏写得只能说是乏善可陈,后面可就不一样了,简直炸了祸。
想想萧讯昨天看完这奏疏的反应,便可知道眼前的这群人都是怎么样的震撼。
奏疏大致翻译如下:萧宁言及昨日乍然听到吴、柳两家的小郎君提及自家老父亲,言语不恭,多有不屑,那叫一个五雷轰顶。
绘声绘色地论及自家父亲驻守边陲多年,上阵杀敌,御敌于外,保国安民,几次出生入死,命悬一线。
却原来在京城的人眼里,萧谌成了自甘堕.落的世族败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国将士为国冲锋陷阵,不畏生死,护国家安宁太平,保朝廷不受外敌侵扰,最后却成了自轻自贱!
一个御史,一个少府,皆是朝中重臣;话虽出自稚子之口,然稚子宛如白纸,若非耳濡目染,鹦鹉学舌,岂能说出轻蔑重臣之言。
由此可见,瞧不上满朝守卫边陲的人并非稚子,而是当朝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