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她看起来好像很不想被人发现似的,却还是被周凤英给发现了。
她是追着出来给宋阮阮送水壶的:“阮阮,你水壶没拿……咦,这不是建国家的么,你还在月子里头,怎么就出来了?”
短发女人尴尬地笑了笑:“就是闷得慌,出来走走。”
宋阮阮这才知道,这女子不是微胖,而是孕产的浮肿尚未消退。
对于这样一个刚刚生产完,却依然想努力考大学的女性,宋阮阮不由得生出了几分敬意。
“同志,你不用给钱,其他人我也都没收钱。我马上去给你拿笔记。”
周凤英顿时明白,这人也是来要笔记的。
“建国家的,原来你也想去上大学啊!可我听说上大学都要好几年呢,你要是去上了大学,家里的两个孩子可咋整?”
周凤英纯粹是八卦了一下。
w?a?n?g?阯?发?b?u?Y?e?????u?w???n?Ⅱ????Ⅱ?????????M
没想到,短发女人立刻有些慌乱地道:
“婶子,我就是随便看看,咋可能考得上!这也就是月子里无聊,打发下时间!”
宋阮阮觉得对方的态度怪怪的,但她明白,这人是真的想要笔记,并不是像她嘴巴上说的那样无所谓,所以她还是给了。
这个被叫做建国家的女人,顿时感激不已,像是珍宝一样地把十本印刷出来的笔记抱在怀里,匆匆忙忙地走了。
见女人走远,宋阮阮难得的有点好奇,问周凤英:
“阿姨,这人是谁啊?”
周凤英笑着道:
“你不认识她啊?”
“也是,她和知青们关系不太好,应该没去过知青点,不过,她可是你美珍姐他们的老熟人了……”
她一番介绍,宋阮阮才知道,原来刚才那个短发女人名叫曾海燕,曾经也是知青点的一员。
曾海燕其实是来得最早的那一批知青,比陈美珍还要早。
她之前想尽各种办法要回城,为了一个招工名额甚至屡次和知青点的其他知青发生冲突,但最终依然没能招工成功,后来便放弃了,选择嫁给红星大队的一个家境还算不错的村民,就是周凤英口中的建国。
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说着,周凤英又感叹:
“没想到她这么多年了,还是想回城。唉,不过要是能考上也好,比在地里刨食强,这些知青干活都不大行,倒是不如去握笔杆子。”
宋阮阮听过,也就是感叹了一下这个时代的人命运多舛,下乡知青,尤其是女知青,实在是不容易。
心中倒也真诚地希望对方能早点考上,早日圆梦,然后就把这事抛在了脑后。
此时的她完全没想到,后来因为这位曾知青的事,还生出了一些事端。
*
时间在紧锣密鼓的备考中飞速流逝。
十一月十一号,县里终于下发了通知到各个大队,十五号到二十二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