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 还田是灵丹妙药,一吃就灵(2 / 2)

不是戚继光不如开平王常遇春,常遇春带的是开国精兵,主上是朱元璋,队友是徐达丶李文忠。

戚继光带的兵,是南兵北军矛盾重重,朝堂上下都把他视为缀疣,即多馀无用之物,与其说走了九年,才走完常遇春二十天的路,不如说是振武拖累了进军的步伐。

戚继光也是名将,他复盘过大明收复大宁卫全宁卫之战,他觉得自己远不如常遇春勇猛。

朱翊钧也不这麽认为,他觉得,戚继光和常遇春不是一样类型的将领,戚继光和卫青丶徐达更为相似,都是稳扎稳打,就是敌人知道自己要干什麽,也无可奈何的那种帅才。

「去山外九州这段路,从正面是走不上去的,中原走了六百年,还是开平王从辽东绕过去的。」

「宣府易守难攻,若是杨洪真有异心,要联合于谦给英宗设局,何须设这麽一个局?杨洪丶杨俊父子,只需和也先会盟,大明只有南迁一途可走了。」戚继光解释了下这个阴谋,军事上毫无依据的原因。

宣府是京师门户,宣府丢了,代表着大明可以回南方了,北衙是决计不可能守得住。

那时候,大宁卫丶全宁卫丶应昌也在胡虏手中了。

戚继光看了一眼王崇古,王崇古被这一眼看的心惊胆战!

王崇古立刻激灵了一下说道:「陛下,臣当年在宣大,是贪了不少的银子,但没跟俺答汗会盟,搅合在一起,陛下明鉴!」

说他王崇古是个奸臣,他认,可他也是臣,从没想过要投奔俺答汗,戚继光这一眼,就把王崇古给吓得抖了三下!

这罪名太大了,他王崇古的确贪,但他不想做儿皇帝石敬瑭。

「也先太心急了,他要是攻宣府大同,再下居庸关,别说景皇帝和于谦,就是太祖高皇帝丶徐达丶常遇春仍在,也只能再图日后了。」戚继光没有要攻讦王崇古的意思,他赶忙岔开了话题。

当初王崇古要是真的和俺答汗暗通曲款,甚至会盟,那真的是天大的麻烦。

也先是绕道紫荆关入的京畿,俺答汗是从古北口南下,都没有攻破宣府。

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先和朱祁镇可以坐一桌,土木堡一战,也先大获全胜,大抵是有些飘飘然不知自己是谁,居然敢不取宣府居庸关,绕道紫荆关。

胆子是真的大,把戎事当儿戏。

当年成吉思汗铁木真,都不敢这麽干,铁木真也是先取宣府丶再取居庸关,金国失宣府,只能南迁开封,最后国灭。

王崇古越看越不对劲儿,厉声说道:「陛下,臣看出来了,这杂报,说的根本就不是于谦故事,而是在阴阳怪气!」

「这里面的于谦是于谦吗?根本就是元辅张居正!这里面的杨洪杨俊父子,根本不是杨洪,而是臣和王谦那个逆子!这里面的石亨,就是戚帅!」

「对上了,全都对上了!简直是岂有此理!」王崇古猛的拍桌而起,大怒。

他看懂了,这哪里说是土木天变,根本就是在说万历维新!

他王崇古是宣大总督入的京师,杨洪被打成了反贼,他王崇古自然也是反贼了。

这杂报里拐外拐,把石亨和戚继光强行联系在一起,大抵就会得到一个戚继光也要造反的结论。

张居正一直没说话,他看了很久的杂报,攥着杂报的一角,于谦最后是以逆贼的身份,被复辟的英宗皇帝斩首示众。

按照王崇古的映射法,张居正会和于谦一个下场,归政后,被掌控了皇权的皇帝,斩首示众,但似乎并没有发生。

「陛下,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反贼了,拿人吧!」王崇古易怒,这种逆贼,只能重拳出击。

朱翊钧摆手说道:「诶,王次辅勿急,这等胡言乱语,越是理会,他们越是高兴,朕做给他们看就是了。」

张居正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对于妖书,朝廷最重要的就是不予理会,很多事都是如此,越是理会,越是容易让人信以为真,正如陛下在于公祠的朱批一样,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再怎麽编排,事情就那麽个事情,丧师被俘的是英宗皇帝,击退瓦剌丶把也先的脑袋变成赏钱的是景皇帝和于谦。

朝廷决策,绝对不能被风力舆论所裹挟。

朱翊钧和大臣们开始了议事,讨论那本杂报,也不过是因为在南巡的路上,皇帝大臣都不是那麽忙,闲谈而已。

「浙江还田,居然真如侯于赵所言,分毫不差,现在连德清都完成了还田,只剩下武康一县了。」王崇古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麽难的事儿,真的给办下来了。

朱翊钧拿出了一本奏疏说道:「武康县也奏闻,在月内完成还田。」

德清丶武康连成一片,德清蔡氏遵从政令,徐氏被抄家,只剩下武康,武康势要豪右一看就只有自己,也没端着,立刻就投献了。

再不投献,大明军就到了,成了逆党,会被挂在城墙上。

「仁和县第一个完成还田,仁和县新出生的孩子,都已经满街跑了。」张居正也是颇为感慨的说道。

还田是否成功,可以看当地有没有小孩出生,还田最早的仁和县,穷民苦力的孩子们,都已经会跑了,而且田间地头都是。

缇骑也不能挨个翻看田契,缇骑们就是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到一起,挨个点数,再和还田前对比一下,就一目了然。

除了孩子数量之外,就是浙江整体的经济活力,已经被完全激活,从去年起,各府州县的各种工坊也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出来了。

有恒产者有恒心,浙江穷民苦力翻身了,展现出了极为强劲的生产积极性。

这一点,从浙江的孙尚礼指数就可以窥见。

「那孙尚礼一个蠢货,凭什麽把这个指数叫做孙尚礼指数?就该叫姚光启指数的,今天起,把名字改了。」朱翊钧对这个指数的名字不喜欢,让权力小小任性了一下。

孙尚礼一个信怪力乱神的举人,真配不上这麽重要的指数。

从今天起,反应物价上涨速度的指数就叫姚光启指数了。

而姚光启指数是由稽税院丶地方户房统计丶监当官报闻三种方式,汇总到北镇抚司和户部清吏司,皇帝也会对部分数据派遣缇骑进行抽查验看。

比如这次缇骑在浙江探查还田情况,就会到乡野大集和城镇集市,进行摸排,确定了数据的真实性。

浙江的粮价,降了,本来浙江米价就不贵,一石三钱银不到,现在降到了二钱五分银就能买一石米。

这代表浙江本地粮供应充足,米面粮油布柴这些关乎到衣食住行的东西,平价商品在下跌,昂贵商品没有变化,代表着供应在变得充足,而朝廷抽分税收在增加,代表着贸易量增加。

一切的一切,都是欣欣向荣,还田这味猛药,其疗效,比朱翊钧设想的还要生猛的多。

「岂不是说,浙江可以领先一步,继松江府后,率先完成商品经济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张居正也是非常惊讶。

所有的数据都全面好于预期,而且为了排除被地方官哄骗的可能,缇骑对数据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确定为真。

「还田是灵丹妙药,一吃就灵。」朱翊钧也是满脸笑意的说道,势要豪右的消费热情再高,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实在是太低了,真的消费不了多少,远不如释放穷民苦力的消费能力。

穷民苦力没钱,就想方设法的让他们富起来,有钱去花销。

王崇古眉头紧蹙的说道:「这恐怕会引起其他地方的不满。」

「浙江一把火烧了仁和县官舍,四年之后,浙江迎来了如此发展机遇,岂不是说,别的地方要发展,就要火烧行宫?甚至大明腹地,第一个成熟丶稳定的内需市场,会在浙江建立。」

朝廷迫在眉睫丶火烧眉毛的一件事,就是大帆船没有带走足够的货物,内需市场必须要加快建设速度。

现在好了,浙江有望成为大明第一个省一级,完成商品经济蜕变丶生产关系转变丶内需市场建设三大华丽转身的地方,这可比松江府一府之地,影响要深远的多。

松江府满打满算不过三百五十万丁口,而浙江可是240万户,1382万丁口,如果浙江能够完成华丽转身,对大明而言意义极其重大。

但吊诡的是,这一切的发生,是皇帝为了惩戒不臣。

这不成了按闹分配了吗?一把火烧出一个璀璨未来,跟陛下闹一闹,陛下就给浙江政策,那山东丶江左丶江右都大火焚宫好了。

「还田真的是惩戒啊。」朱翊钧扶额。

他发誓,当初在浙江推行还田令,就是要威罚,他的本意是坏的,他削减浙江进士名额丶让浙江和朝鲜坐一桌同台竞技丶还田令,都是为了教训浙江势要豪右。

执行的结果,反而是对浙江全体有利。

甚至是本该受到惩罚的势要豪右,他们虽然失去了田土,但是得到了新的生产资料,船舶丶船证,还得到了一个经济活力十足的浙江,赚的银子比过去还要多的多。

「朕本来打算如果浙江还田成功,就对浙江进行恩赏,削减一年田赋,三年折半徵收,浙江被折腾了这麽多次,理当休养生息,这是否要进行施恩呢?」朱翊钧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朱翊钧的计划是很充分的,这次南巡,如果浙江地面欺上瞒下,没有好好还田,他就在杭州府搭大刑台,搞一出公审砍头丶把人挂到阳和门的城墙上;

杀人有用,还能泄愤。

如果浙江完成了还田,他就收回过去的威罚,并且对配合还田的浙江地方,免田赋一年,折半徵收三年,也算是皇帝和浙江地方和解。

恩威并施这一套,朱翊钧玩的很熟练,但现在浙江强劲的经济形势,让朱翊钧有些犹豫,是否应该继续施恩。

张居正思考再三说道:「还是要恩赏的,毕竟浙江真的在还田,当初仁和官舍大火,也是一部分的野心之徒铤而走险,不施恩,就是赏罚不明,也算是加速商品经济蜕变丶生产关系转变和内需市场建设吧。」

「先生所言有理。」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问道:「王次辅以为呢?」

「元辅说得对。」王崇古赞成张居正的说法,他想了想说道:「商税不能减免,而且要进行全面稽税!好事不能都让浙江给占了。」

「不肯好好纳税,按叛逆论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