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章 侯於赵只是怪,不是坏(2 / 2)

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卷宗,这桩桩件件,都是些不忍猝读的悲剧,他无奈的说道:「吴尚文的父亲和爷爷,不吃小孩脑袋,这是谣传,但吴尚文的母亲,确实是吴尚文的父亲,亲手打死的。」

吴尚文不敢弄清楚的真相,侯于赵弄清楚了,写在了案卷中。

吴尚文的父亲丶爷爷作孽的时候,吴尚文的母亲不敢劝,就不停的念经,念得吴尚文父亲烦了,就打死了,没有任何积怨,也没什麽别的吵闹,就是佛龛砸死的。

知道这事的人不多,侯于赵没告诉吴尚文。

「当真是畜生。」王崇古看完了案卷,叹了口气。

「这侯于赵到底是怎麽想的?吴尚文他都敢用,王一鹗丶周良寅,陛下还看了十年之久。」张居正也是啧啧称奇,侯于赵这个先对立场进行判定,确实有点吊诡。

比阎士选克上玄学,还要古怪一些。

「朕下次见了他,问问他吧,也让他传授下经验,朕也学一学。」朱翊钧很早就注意到了侯于赵这种神奇的本事,在辽东的时候,他就已经将这种本事,用到炉火纯青了。

侯于赵站在朝堂中央,看一圈,然后给朱翊钧一份名单,哪些心怀叵测,哪些明面上忠君反而悖逆,哪些是值得费心思团结,哪些可以信任。

这种敌我判断的神技,对于皇帝而言,不要太好用了!

「侯于赵是户部定好的人,这次浙江事了,可以让他回朝做少司徒了。」张居正提出了建议,让侯于赵再进一步。

做了事就要进步,要不日后没人给皇帝做事了。

「臣以为善。」王崇古倒是颇为赞同。

戚继光欲言又止,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

朱翊钧自然看了出来,笑着问道:「戚帅有什麽想法?这里就这几人,不会传到外人耳中。」

「其实臣觉得他去做少司马也是可以的,毕竟在辽东督军这麽多年,马骑得不错,而且也帮着宁远侯做了很多的事儿,没侯于赵在辽东,宁远侯不能把田开到黑龙江去。」戚继光倒是觉得,侯于赵去户部做勾稽,有点屈才。

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对戎事极为重要,作为大将军,戚继光其实更看好侯于赵履任兵部。

「户部支钱粮,兵部遴锐卒,这样吧,让他去户部,再领总督京营军务好了。」朱翊钧选了个折中的法子,给侯于赵加担子。

侯于赵身上还有件事儿,那就是辽东农垦局。

这个农垦局对大明而言,重要程度甚至比西域还要高,辽东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水泡子排乾净了,就可以种田,哪怕是一年一熟,也可以供应北方粮食。

南粮北上损耗极大,但辽东粮食充足,对北方各镇而言,都是天大的好消息。

如果有需要,朱翊钧甚至可以接受李成梁回辽东做土皇帝,也要把辽东垦出来。

说什麽工业化,说什麽生产关系转变,没有农业,都是扯淡。

天底下就没有一个国家,农业没搞好,就把工业搞起来的,连后世的倭国,都是五星天皇麦克阿瑟,发动了土改,才释放出了农户来。

「如果力有未逮,还是以农垦局为主。」戚继光认可陛下的折中方案,兵部尚书不是非侯于赵不可,可这农垦局,还是得侯于赵亲自来。

「那侯于赵日后入阁呢?先生丶次辅,以为他能入阁吗?」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农垦局的重担,一个户部尚书恐怕压不住。」

「侯于赵贤能,但就是他那个脾气,陛下得宽容他一些。」王崇古倒是觉得侯于赵入阁没问题。

侯于赵入阁,唯一问题,是皇帝怕是得多次宽宥了,侯于赵说话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顶撞陛下他可能都没意识到自己错了那种人。

侯于赵与人逆行,很多时候,都是如此,这事儿,明明不对,凭什麽不能说呢?

比如他当初就觉得首级功不合理,军兵们丶将帅们,甚至兵部诸公,都觉得不合理,但就是没人说。

侯于赵就说了,提出了五等功赏法。

「农垦局弄得好,他就是天天气朕,朕也只能容他,农垦局弄不好,朕就是力保,恐怕也惹非议。」朱翊钧稍微犹豫了下,才说道:「朕昨日做了个噩梦。」

「朕梦到朕在皇极殿,殿内丶殿外丹陛广场,站满了大臣,这些大臣每一个人都长着无数脑袋,每一张脑袋上有无数张脸,每一张脸上有无数张嘴,每一张嘴里有无数个舌头,这些舌头同时在赞美朕。」

「连冉淑妃都吓坏了,连连请罪。」

朱翊钧真不是胡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那天,蔡树常告诉陈末,这侯于赵可能贪墨了船证丶船契,朱翊钧就做了这个梦,在梦里,他躲着那些个舌头,可到哪里都是陛下圣明的称赞。

朱翊钧斩那些舌头,那些个舌头断了就长,朱翊钧知道是梦,但就是醒不过来,冉蕙娘真的被吓坏了,叫也叫不醒,还把王皇后找来了。

王皇后到的时候,还把御医给叫了过来,李时珍年岁已高,不便随行,陈实功丶吴涟丶庞宪三位大医官一起到了。

说来也怪,王夭灼一到,叫了两声,朱翊钧就醒了,除了满头的汗,没别的异常。

三位大医官会诊,望闻问切,确定皇帝无恙,就是心事过重。

朱翊钧其实真的非常担心,蔡树常听说的消息是真的。

侯于赵算是他的心腹大臣了,是万历维新的少壮派,侯于赵要是借着还田事,大肆敛财,破坏了浙江还田局面,这种心腹大臣背叛的感觉,朱翊钧是无法接受的。

若为真,朱翊钧觉得自己这疑心病还得加重些。

幸好,侯于赵只是怪,不是坏。

「咦!」王崇古打了个冷颤,连连摆手说道:「陛下这个梦,太吓人了!」

「臣要不要来守宫门?」戚继光听闻陛下如此噩梦,给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守宫门。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就经常做噩梦,只有让秦琼和尉迟恭守门,说是噩梦,大抵是防止有人造反,毕竟玄武门事变里,玄武门守将常何就是唐太宗的人,而且是玄武门能成功的关键人物。

「那倒不必。」朱翊钧笑着说道:「朕就是恼怒,杀不了那些怪人,斩不断那些怪舌而已。」

「臣遵旨。」戚继光俯首说道,他一个大将军去守门,陛下更睡不着了,万一这个大将军想做皇帝了呢?

「陛下,隔几年还是南巡一次为好,国事繁累,这南巡也算是休息下。」张居正给出了一个建议。

陛下的心事,多数都是国事,还是抽个空休息下比较好。

张居正很清楚的知道,陛下是个有血有肉的活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像表面上那麽冰冷,像个无情的政治机器,只不过是肩扛日月社稷所系把陛下变成了这样。

这次朱翊钧召集了元辅丶次辅丶大将军议事,主要是就是决定是否对浙江方面减田赋丶是否要抓捕第四级名册之人丶侯于赵的人事安排等事儿。

王崇古详细查看各方奏疏,最后补充说道:「大明要应对一个新的危机了,人口爆发增长,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浙江人口增长变得明显了起来,尤其是缇骑在乡野之间走访,发现几乎每家都有孩子出生,有的是背在背上,有的是在家中,有的则是村头树下,妇人坐在石头上,或者抱着孩子,或者看着孩子。

人口爆发增长,对当下大明是大好事,但人口过多对大明而言,也不太好。

人口大爆炸丶生态全崩溃丶小冰川气候丶田土完全被兼并丶生产资料被垄断丶朝堂昏乱丶民乱四起丶兵祸肆虐,这几座大山压下去,恐怕会造成中原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幕出现。

朱翊钧倒是觉得,可劲儿的生就是了,实在不行,都带着三寸团龙旗贴出海去,孽债都算他一个人的。

皇帝无能,喂不饱百姓,为了防止内压过高,把皇帝的龙椅掀翻了,只能如此了,朱翊钧是封建皇帝,他有自己的局限性。

朱翊钧在大臣们走后,宣见了侯于赵,说明了情况。

「老赵啊,你准备下,等来年开春就回京,户部左侍郎。」朱翊钧恭喜了侯于赵,作为久经考验的封建帝国战士又进步了。

侯于赵面色犹豫,他不是要纠正陛下,他姓侯这件事,宁远侯这麽叫,慢慢的大家都这麽叫了,他想了想说道:「陛下,要不,容臣在浙江再待五年时间?」

侯于赵不想进步,甚至当面拒绝皇帝本人。

这麽多年,没人敢拒绝朱翊钧!

「哦?」朱翊钧一愣,这侯于赵还没入阁,就开始跟皇帝对着干了!这是傻,还是赤子之心?

「浙江地面还田恐怕还有反覆,这就跟种地一样,垦出来,不好好种,太浪费了。」

「腹地的这些官员,都有些怕事儿,就是胆子大的申时行,也是前怕狼后怕虎,臣都不知道他们怕什麽,臣就是觉得,没什麽大不了的,不行就回辽东种地去。」侯于赵说明了自己的理由。

侯于赵不会和朱纨一样自杀,他只会把敌人种到地里去堆肥。

从辽东回来,他发现这些个腹地的官员,个个都是规矩一大堆,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给自己套了一大堆的枷锁。

侯于赵就完全不同了,他跟李成梁身上学了点匪气,其实他觉得在辽东种地,比在腹地勾心斗角要好太多了,便没有什麽顾忌了。

浙江地面还田可能会反覆,还可能出现还乡匪团,这才是侯于赵最担心的,但凡是出现了还乡匪团肆虐,那代表浙江还田失败了。

「其次就是宁波远洋商行了,这些商总丶船东,有问题。」侯于赵眉头紧蹙的说道。

「什麽问题?具体说说。」朱翊钧眉头一皱问道。

宁波远洋商行连浙江人都不是很喜欢,理由是不太方便,真的只是不太方便那麽简单?恐怕不然。

侯于赵颇为肯定的说道:「臣也不知道,臣就是觉得,他们立场有问题。」

「老赵啊,你为什麽觉得他们有问题呢?」朱翊钧好奇的问道。

「感觉。」侯于赵给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就只是感觉。

朱翊钧清楚了,这是个天赋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