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曾纪祥的野望(2 / 2)

这一次摩托车业务,他能够谈到18亿元的总额,几乎用不了一个月时间就能够让来利科技的帐上多出六亿元的现金,也不是说他出面就行了的。

而能够在山城顺利解决利帆破产重组问题,处理好其中的关系以及平衡各方利益,同样是不简单的。

如果换成是赵鑫怡,顺利完成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时间上肯定是要长一些的,另外还可能与当地的关系不至于维持得这麽好。

这一次的套现,看似是檀锦程出面游说,其实是曾纪祥与当地能够保持良好合作基础的原因。

与其说当地ZF相信檀锦程,倒不如说是相信曾纪祥,比起整个尉来集团,利帆永远不可能成为核心利益。

重组失败之后,檀锦程完全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损失也是他能够承担得起的。

而曾纪祥则不一样,曾纪祥想要进步,就必须经营好这一摊子。

如果说锐意进取之时,赵鑫怡可以出任集团CEO一职,那麽在公司遇到麻烦了,曾纪祥这种处理人际关系有优势的就是CEO人选的不二人选。

当一家公司遇到麻烦的情况下,其背后往往不是业务本身那麽简单,至少不是绝对的。

而曾纪祥这样的人物,对于檀锦程来说还有一层特意的意义,那就是将来他儿子长大之后,能够提供人际上的帮助。

就如同当初他创办闪驰之时,老爹忽悠过来的林裕民与吴振平二人一样,能够带他快速上路,以及挡住一些麻烦。

「说说看吧,你准备怎麽用这六亿现金,你这次回来肯定不是说说出售进程这麽简单吧。」

「嘿嘿,瞒不过老板呢。」

曾纪祥确实带来了关于来利科技的长远规划,或者说是来要资源的,要做出成绩,仅仅靠他自己还有这笔六亿的现金是不够的。

「走吧,我们去书房,中午就在家里吃饭了,要是你家里没事儿,把你老婆跟孩子叫过来也行。」

「那感情好,我这就给她们打电话。」

曾纪祥的老婆,也就是顾清清堂姐的同学,二人结婚多年,关系较为稳定,目前在橙子集团工作。

这两人现在也算是两地分居了,不过就算是不分居,也是聚少离多,以事业为重的家庭几乎都是如此。

跟檀锦程一样,百忙当中的曾纪祥也弄出了一儿一女,如今都在尉来体系下的学校里就读。

曾纪祥这次带过来的业务调整规划,分为短期与中长期两大战略。

短期就是如何使用这笔六亿现金,业务调整的时间为六到十二个月,优先级自然是电动车产能爬坡。

「2亿元用于改造两江新区生产线,可以兼容多款车型,另外一亿元打算用来采购尉来的平台技术授权,这样可以缩短研发周期。」

「我们的计划是将年产能扩大至5万辆,这点之前就说过了。」

完成这部分的改造之后,2023年营收确实可以增加不少,差不多是50亿元年营收的级别。

这笔营收业务占原摩托车业务营收的167%,能够完成对于监管层以及中小股东的业绩承诺。

另外,让檀锦程没想到的是,曾纪祥还打算布局电池租赁模式,借鉴的其实就是李兵的BaaS模式。

「这个倒确实可行,利帆本来就有换电业务,你们重新布局起来也有一定的验。」

租电池对于乘用车用户来说,虽然降低了购车门槛,但心理上多多少少有点过不去,另外就是每个月需支付电池租金的话,也感觉这车子不像是自己的。

而来利如果布局这个,则问题不大,因为来利做的主要是营运车业务,对于司机来说,并不会存在这种心理上的障碍,甚至说是非常欢迎。

李兵的经营模式,亏得是一塌糊涂,网际网路上就经常有人调侃,如果他转型做营运车,一定不会这样。

换电模式能够降低司机的购车门槛,而他们的牛屋就是司机最好的休息的场所。

换电玩不下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每家的电池规格都不一样,根本无法统一起规格,这成本完全降不下去。

而如果来利来做的话,则要简单得多,他们只做专属赛道,用的也只是自己的电池,虽然说规模不会很大,但是成本也降了很多。

简单来说就是换电模式并不适合做大做强,因为每一家电池公司,每一家汽车整车制造商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尉来的电池标准,针对电池标准设计的车型,能听李兵的换电标准?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化整为零则不一样,因为换电确实是可以与现有电池技术共存的,至于说固态电池,那还得好几年呢。

「是的,我们只想做到50亿至100亿元的营收水平,跟李总那种大摊子不同,所以成本上是可控的。」

如今已经是十月份,曾纪祥打算用半年的时间完成生产线的改造,将产能从现有的一万辆提升至五万辆。

通过尉来的技术授权能够避免专利纠纷,加速量产,而换电系统的开发,也能够预期在2023年给来利提供约一亿元的年收入。

这三者相加,来利打算投入3.5亿元左右,剩馀的资金用于流动资金的储备以及中小股东的特别分红,用以稳定股价,减少问询阻力。

这是针对于六亿元的短期规划,而中长期战略方面,曾纪祥给出一份12个月至36个月的方式。

这里面包括三电系统外供,利用尉来技术生产电池包以及电驱,供应二线车企。

其次则是储能业务,这里面涉及到政策红利,可以承接山城工业园区项目以及与电网山城公司合作。

其三则是数据变现,针对于用户画像进行数据方面的变现。

三大中长期战略,预期可以为来利科技创造25亿元左右的营收,就样预期到2024年,来利科技的营收可以提升至75亿元上下,做得好了百亿也不是不可能。

「对应的模板有两家公司,一个是江淮汽车,一个是协鑫能科。」

江淮汽车通过给闻界代工,营收大幅度增长,市值也搭上新能源赛道的东风,实现翻倍。

而A股上市公司协鑫能科,自转型换电运营之后,PE从15倍升至40倍。

眼下破局的关键就是将这六亿元的资金集中快速的利用起来,获得集团公司的帮助,争取在2023年能够实现年营收50亿元的目标。

同时,可以通过电池租赁业务,锁定长期现金流,三年之内新能源业务可以完全替代摩托车板块。

并且,还能够带动上市公司估值的提升。

「想法不错,去做吧,既然重组了利帆,就要把他做好,你需要什麽帮助可以跟集团提,我会给各部门打招呼的。」

真如曾纪祥的计划那般,从较为落后的传统制造业,转型至以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制造。

那麽,来利科技就真的配得上科技这二字了。

除了这些战略规划之外,曾纪祥还带来了一份巨量引擎内部不流通的文件,是关于转型之后的来利科技市值评估的。

文件当中给予了曾纪祥转型战略对应A股市值的三大假设,2024年是来利科技的时间节点。

技术突破加上市占率的提升,以及竞争加剧导致转型失败,对应了三大估值。

悲观上,来利科技市值可以跌至40亿以下,中性上的市值为70亿元上下,而乐观的则是可以到150亿元。

「40亿到150亿的巨大区间,巨量引擎的评估报告在业内还是有一定名气的,所以这就是你的空间了。」

以最乐观的预期,曾纪祥的这份转型战略,就是他对山城以及利帆这家企业最好的交待了。

利帆与知豆汽车是他近几年以来接手的两大濒临破产企业,被调侃成擅长变废为宝的檀锦程,在这两家企业上面临的问题各有不同。

相比起知豆汽车,利帆要复杂得多,知豆的业务非常单一,而且生产线也完好,稍微一整改就能继续运行。

利帆就麻烦得多了,除了巨额的债务之外,业务上可以说是千疮百孔。

摩托车,汽车,房地产,足球,什麽都要做一做,什麽都做不好,曾纪祥现在做的这些其实全部都是在收拾烂摊子。

最核心的汽车业务上,利帆连自己核心卖点都搞不清楚,跟个无头苍蝇一般。

A00级汽车虽然五菱一家独大,但是知豆最少是知道自己的核心卖点在哪里,还有上桌子的机会。

九月份,知豆汽车的交付量已经超越欧拉黑猫,排名上升至第四位了,欧拉被BYD海豚,海鸥冲击得一塌糊涂,销量一下子少了近3000辆。

「那就谢谢老板了,说实话我这次回来就是化缘的。」

曾纪祥笑得很开心,有了老板的支持,他对于改造利帆信心十足。

「先别高兴得太早,现在的市场竞争程度可跟前几年不一样了,看看欧拉系列你就知道了。」

BYD下场,欧拉销量断崖式下降,尉来跟吉利还没有发力呢,这仅仅是体现在细分赛道上。

而想做换电与纯电并行的来利科技,虽然不打算做到多大的体量,但又何其之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