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市井(1 / 2)

我在印度当老爷 炒腰果 3893 字 11小时前

第383章 市井

孟买的街道永远那麽生机勃勃,很多外国游客会拿着相机着迷地欣赏外面忙碌而奇异的街景。

一排排小店鳞次栉比,每一间都出售特定的商品,为这座城市提供微小而不可或缺的服务。

为木制家具打蜡的丶替人打字的丶卖发油的丶出售烟花爆竹的丶卖洽巴提烤饼的丶提供丧葬服务的丶做手工皮鞋的.::

经营这些店家的已是他们的第四代传人,店开在底楼,店主住在楼上,象徵性地付几十卢比作为房租。

店面从上午十一点开门,直到晚上九点打烊。店主们和全世界的小商贩一样,最清楚上哪儿去买价廉物美的街头小吃,警如玫瑰雪糕或西米露。

当他们的外地亲戚来孟买游玩时,他们便是走街串巷最好的向导。

而这些人的孟买一日游,大多以常去的马拉塔.曼迪尔影院看深夜电影作结,

世代经营店铺的人们不足以富裕到搬离这里,也从未想过搬离这里。

他们的孩子会继承家业,而他们的生意在英属印度时期就已开张,几十年来他们早已站稳了脚跟,在这城市一隅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舒适丶熟悉丶游刃有馀。

阿希什走街串巷的同时,也在默默思考哪些店适合摆一台VCD,又或者VCD应该提供什麽样的功能迎合这些店。

所谓市场和营销,就是要彼此相互成就。他们得找到默契的那个点,这样才会让新产品一发就不可收拾。

他们两个本来打算直接去贫民窟,不过在经过几家波斯餐馆时又停住了脚步。

那里有一群人在唱歌,餐馆周围有许多人在鼓掌附和。

阿希什挺喜欢波斯餐馆的,他经常去南孟买的纳兹咖啡厅,它在印度独立后开到了马拉巴尔山,拥有绝佳视野,收费却很低廉,

他几乎每周都会去纳兹,坐在最高处的露台上,只额外收取十五卢比就眺望焦伯蒂海滩。

他会挥手挡开馋嘴的乌鸦,边喝啤酒边和来自各地的朋友聊天。

只可惜愤怒的湿婆军,容不下这种异域风情,尤其是来自波斯的东西。

他们不顾纳兹主人的严正抗议,让政府将本是私产的土地强行收归国有。

他们拆毁咖啡厅,在原有的地基上建起水质监控站。

经营纳兹的利润太微薄,风景太温柔可爱,它根本不是粗暴的现代孟巴的对手。

孟买的波斯人,大多是拜火教徒。他们是来自波斯农村,不富裕却异常勤劳,因宗教的缘故在家乡受到迫害。

他们和生活在孟买的帕西人截然不同,后者虽同为波斯拜火教徒,但八世纪前后就迁来印度河流域了。

在印度靠做餐饮谋生的波斯人专营烘焙和各类小吃。印度教徒有这样一种迷信:在街角开食品店不吉利。

波斯的民俗却恰恰相反,他们便放心大胆把商店建在十字路口,笑迎四方客,商店醒目不说,采光和通风也好。

波斯商店的装修多采用大理石台面和柚木靠背椅,墙上挂着落地镜和拜火教宗师琐罗亚斯德的肖像。

店面深处有供客人洗手的台盆,上方张贴一系列「顾客须知」,由颇具幽默感的诗人尼辛串联成了一首打油诗:

别忙于写信,您还没点单;请不要梳头,会弄脏地板;勿施恶作剧丶经理正察看;不论何种姓丶欢迎您再来;若有不周到丶还请多包涵;若您尚满意丶赏光多宣传;愿神赐福您丶笑口每常开...

「阿希什,你是饿了吗?」见他发呆,达门德拉不禁问。

「不,你发现他们在干什麽吗?」

达门德拉抬头看了两眼,「在吃东西,茶丶咖啡丶面包丶波尔森牌黄油丶椒盐饼乾丶

蛋糕丶烤饼丶牛油餐包丶全熟水煮蛋丶馅饼丶番红花手抓饭丶羊肉手抓饭.::」

「我看是你饿了。」阿希什没好气道。

「天这麽热,大家都想休息嘛。」达门德拉略微尴尬的晃了晃脑袋。

多数人这时候去餐馆都是为了消磨时间,顺带避暑:在桌边就坐,点一杯茶,或读报,或看窗外的街头表演。

和受中产阶级热捧的旁遮普或西餐厅不同,波斯餐馆无论是价格还是氛围都十分亲民,无需顾客节衣缩食方敢踏足。

也因此,波斯餐馆的顾客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睡的是大通铺,吃的是茶水和烤饼。

如果连烤饼都嫌贵,还有大饼可供选择。对劳动人民来说,这是最廉价且易有饱足感的食物。而加了一勺又一勺糖的茶水则是补充体能的好帮手。

「吃饭的事等会再说,你发现了没有,他们都喜欢唱歌。」

「这有什麽好奇怪的,印度三岁小孩一落地就载歌载舞。」达门德拉不以为意。

「是,但人们在餐厅的时候,尤其喜欢唱歌。」

「听到耳熟的歌曲,总忍不住跟着唱。」

「对,就是这样。」阿希什眼晴一亮,他抓住了。

「你想说什麽?」达门德拉好奇的问。

「你还记得在东大...算了,你没去过。总之,我在那边考察市场的时候,有些VCD都带唱歌功能,叫卡拉0K!」

「这听起来像日语。」

「大概就是点唱机,同样是把歌曲录进光碟里。然后插上麦克风,就可以跟着音乐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