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讼者如云(1 / 2)

第462章 讼者如云

「这丶这怎麽好……唉,张侍御于我本有大恩,我都还未有所报答,如今竟又受此恩惠!」

马利征听到这话,顿时一脸感激又羞愧的神情,不好意思去接过张岱递来的名帖。

张岱见他如此,便又微笑说道:「若马协律有更好前程投奔,我自然不会阻碍你的谋计。毕竟这印坊编书,对马协律而言也是大材小用了。」

「不丶不是的,什麽大才……下官愧不敢当!既是张侍御所使,下官便应下此事,也不需丰厚报酬,只要两餐一宿维持生计便可。下官一定竭诚尽力,妥善编书。」

马利征闻言后才连忙接过名帖,然后便又一脸认真的说道。

「该是如何,便是如何。马协律半生深研的儒艺,不是区区钱帛能够买到的。但商贾之家能够使弄的也唯有钱帛,若是草率送之,又如何能让这些人明白学术的贵重!」

张岱又笑语说道,这所谓的东市赵家印坊,自然也是他的产业,是他门仆赵明奉命从洛阳来到长安开设的,主要就是印刷一些诗集文选丶教辅材料。

因为占了一个抢发先机的便利,他家印坊在长安城中也是发展迅猛。尽管这两年间也冒出了许多同类的竞争者,但无论是印刷的技术丶使用的材料,还是所刻印的内容,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所以如今的赵氏印坊,也成了东市当中响当当的一个金字招牌,是许多文人墨客购买图书的首选。每刻印一版图书,起码都能获得上千卷的销量。

虽然不比飞钱那种暴利的金融行当,但也胜在稳定持久,利益也是非常的可观。

不过士林主流对于印坊图书这一事物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毕竟任何时代都少不了敝帚自珍丶刻板守旧之人,他们总认为传统的就是好的,拒绝改变丶也抵触一切新事物的产生。

但张岱却觉得,文化以及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只有更便捷丶更广阔的传播开来才有意义。

就拿如今的集贤书院来说,每年都在编修大量的图书,但是这些图书的传播情况却并不乐观,大部分书籍完成之后便会被束之高阁,只有一少部分或会从国学和州县府学传播开来,或者参与编撰者抄写一部分收藏家中。

与编修图书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相比,传播的途径与现状着实堪忧。大部分民众都因为缺少接触的途径,享受不到这种文治所带来的时代红利。

科举过程中衣冠户的形成,也是文化传播不够普及的一种产物,而不是因为这些衣冠户都有一个祖传的好脑子,能够在竞争中无往而不利。

马利征的学术水平和秉性,张岱是信得过的,见其离职之后也并没有什麽好去处,于是便抛出了橄榄枝。

他准备在印坊组建一个内容生产部门,不止要招揽一些儒学经义博士,未来还要组建一个文学编辑部,印刷诗文期刊。

诸如李白之类入京游历干谒的大诗人,直接将自己的诗文行卷刊登出来全城传播,可要比投献于区区几家之中还要更有效率。

马利征接受了张岱的邀请,离任之后的后路有了着落,于是便又干劲十足的拿着籍簿往太乐署去帮张岱监课伶乐去了。

「张侍御当真仁义无双,若无相助,马协律必是免不了要落魄离京丶潦倒馀生了!」

站在一旁的赵岭这会儿又凑上来感慨说道,他也并非在拍马屁,而是真的有感而发。

他们这些低级京官在普通百姓看来或许还是威严气派的官家人,但是内中的辛酸苦乐却自有自己清楚,其中大部分都免不了穷困潦倒丶前程渺茫。

张岱闻言后便微微一笑,他得罪的人虽然不少,但帮助的却更多。只不过大部分都分散各处,并没有一个并没有一个机构与平台将他们给组织起来。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些人也是可以迸发出极大力量的。

「我履职宪台未久,案旁还需几名令史书判,不知赵录事你肯否同去?」

张岱又望着赵岭笑语说道,他之前便有这样的想法,只不过还有别的事情要忙,这会儿正好无事,于是便直接问出来。

「我丶下官丶卑职愿意丶愿意,愿誓死丶愿追从张侍御!」

赵岭闻听此言,先是愣了一愣,旋即便扑通一声跪在张岱席前,一脸激动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