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最伟大的社会实验与欧文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济慈生前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
在1846年的英国诗坛,主流审美仍延续浪漫主义的抒情性丶宏大叙事,讲究华丽的辞藻丶严谨的格律丶古典的典故和饱满的情感。
在这种审美下,《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乍一听其实有些朴实无华丶平易朴素,但倘若仔细品味一番,倒是也会让人觉得清新隽永丶别具一格,比起英国如今正流行的诗歌风格,这首诗似乎代表着截然不同的路径?
莫非这个俄国人又准备在英国也宣扬什麽新风格吗?就像他在法国所宣言的象徵主义那样?
正当在场的诗人们面面相觑丶心思各异的时候,狄更斯虽然对诗歌了解的不多,但这首有着一种深邃的哲理的诗还是让狄更斯不由自主地有些感慨,然后开口说道:
「未选择的路命运是多麽不可思议啊,当年只差一点,我就要以演员的身份开启我接下来的生活了,未必还会再有时间去写作。」
「命运最终还是会让您回到写作这条路上的。」
米哈伊尔微微一笑,顺嘴就捧了狄更斯一句:「当演员没什麽不好的,但以您的才华,写作对您来说才更有一番广阔的天地嘛。」
狄更斯:「?」
这话我爱听.
「你的这首诗很不一样。」
狄更斯忍不住点了点头回道:「跟我所熟悉的很多诗歌都有所不同,但我觉得这确实是一首好诗歌。」
就这样,两人商业互吹了一波之后,眼见这首诗似乎并不足以说服所有人,米哈伊尔索性是藉此机会说道:「我也将我此前念过的俄语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和法语诗歌《当你老了》一并翻译了过来,劳烦各位听一下是否合适。」
在场的诗人们:「?」
真跨这麽多语言吗?
而且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少磨损,你就这麽自信敢让我们一群英国的诗人来评判?
对此米哈伊尔只想说这两首诗来到了英国那才是真回家了,说不定你们英国人要比俄国人和法国人更加喜欢这两首诗歌
就这样,在英国诗人们审视的目光中,米哈伊尔分别用不同的感情和语调将这两首诗念了一遍,而当米哈伊尔念完这两首诗后,在场这些听得认真的不能再认真的英国诗人也是眼神呆滞丶一脸恍惚,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一位诗人愣愣地开口呢喃道:「简直完美.」
无论是韵律丶情感还是其它别的什麽东西.简直完美无瑕!
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竟然真的高深到了这个地步吗?
就连英语也是如此?
这三首诗过后,场面先是陷入到了一种诡异的寂静当中,而当所有人都渐渐回过神来的时候,本来还想借着这个机会做点什麽的人顿时就没了心思。
甚至说在米哈伊尔念完他的诗之后,接下来的整个聚会都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再出来念自己的作品。
没办法,这个时候念,那岂不是必然会跟这位俄国人的英语诗形成对比吗?
而就他刚才那些诗歌的质量,英国有多少诗人的诗是能拿过来比较一番的?
当他们意识到这个事实之后,接下来的时间里,整个聚会看起来相当的和谐,甚至还有几位诗人主动向米哈伊尔搭了话,话里话外还有希望米哈伊尔也评论评论他们的诗歌的意思,最好是也发到最顶尖的文学评论杂志上去。
如果说之前他们可能还觉得被一位外国人评论诗歌是一种污点,但现在的话,估计等他那些诗歌在英国的杂志上刊登出来之后,他的评论可能就真的为他们的诗歌增光添彩了
不过说实话,米哈伊尔在诗歌鉴赏这一块的能力只能说还凑合,因此跟别人稍微聊一聊还可以,更多的就算了。
而在跟这些诗人聊天的过程中,米哈伊尔也是从他们口中听到了不少熟悉的诗人的名字。
在诗歌这一块,英国人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总体成就或许还要在法国之上,最有名的当属那三位早逝的天才:拜伦丶雪莱丶济慈。
除此之外还有像『湖畔派』中的华兹华斯丶柯勒律治和骚塞这样比较知名的人物。
只可惜目前还在世的唯有华兹华斯一人,与此同时他也是英国如今的桂冠诗人,基本上可以说是英国诗坛的领袖级人物。
像他们这些人的话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曾对革命充满了热情,其中拜伦更是为了革命而死。
但像那三位湖畔派诗人的话,前期对法国大革命充满了热情,后来却是越发的保守,放弃了早年激进的政治信仰。
像他们的故事当然称得上波澜壮阔,只可惜他们与米哈伊尔并不在一个时代,因此米哈伊尔也只能是在英国诗人们的口中听一听这些大诗人的绯闻逸事以及他们那注定会在文学史上留名的诗作。
而当米哈伊尔参加完狄更斯家的这次聚会回来之后,他在这次聚会上念的诗歌无疑是以一个相当快的速度扩散,米哈伊尔也是很快就将这些诗歌投到了伦敦比较知名的文学杂志那里去。
等这些消息开始逐渐扩散和发酵的时候,它们便像一块巨石一样,重重砸在了本就不太平静的英国诗坛上。
要说产生了什麽影响的话,那麽出版商艾略特大概是感受最为真切的那个人,就像在这个普通的一天,他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自己助理的汇报,但他还是忍不住反问道:「你是说,目前印出来的诗集已经全部卖完了?」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