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最伟大的社会实验与欧文(2 / 2)

同样有点难以置信的助理回道:「接下来要赶紧联系印刷厂加印了。」

作为伦敦出版界的专业人士,他们当然清楚诗集在伦敦今天的文化市场到底有多难卖,可以说,就算是那些很有名气的诗人,他们的诗集一般也就几千册,中等名气的诗人往往只有几百册。

而即便出版商艾略特选择相信米哈伊尔的推荐的力量,但他也没有过分乐观,只想着能收回成本即可。

但现在看来,这笔生意竟然还有利润?

想到这里,艾略特总算是回过神来,急忙安排助理联系印刷厂加印的同时,艾略特也是拿出了纸张和笔,准备将这个好消息传达给这部诗集的作者。

三个好运的家伙!

因为这件事,那位米哈伊尔先生似乎还受到了不少攻击,他本人的话或许不在意这件事,也不会主动跟这三人提起这件事,但艾略特仔细思考了一下,便觉得他还是补充一下这部分的情况为好。

就在艾略特忙着写信和寄信的时候,在伦敦的另一处,米哈伊尔也正琢磨着该如何给某位值得尊敬的先生写封信请教一番,顺便还评估了一下其中的风险。

至于为什麽说会有风险,简而言之,他的信将寄给一位名为罗伯特·欧文的先生。

人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罗伯特·欧文的答案是朝着消除剥削压迫丶创造一个真正平等的世界的方向不断前进。

他于1771年出生于一个穷困的手工业家庭,九岁便为了谋生去当了学徒,这样的经历让他十分深刻地意识到了底层人民的处境,而作为一个真正的实干家,欧文选择了行动。

当他二十岁时,他凭藉着自己的管理才能成为了一个大工厂的经理,在这个过程中,欧文还成功将这位大工厂主变为了自己的岳父。

在有了条件后,欧文便开始了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减少工人们的工作时间丶整改宿舍环境丶注重绿化丶建造让工人们娱乐的晚间文娱中心丶为儿童和成人提供教育.

而得益于他出色的管理才能,欧文的教学思想丶教学理念和教学计划在新拉纳克取得巨大的成功,除学校外,欧文还举办劳工食堂,创建工人消费合作社,设立工人医疗和养老金制度等。

他取得的巨大成就赢得当时许多国家上层人士的关注和尊重,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参观欧文的工厂和他的性格陶冶馆。

但欧文并不愿止步于此,他想将这样的模式推向整个英国乃至整个世界,从而真正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世界。

然后他便开始碰壁了,就像恩格斯后来评价欧文的那样:

「转向共产主义是欧文一生中的转折点。当他还只是一个慈善家的时候,他所获得的只是财富丶赞扬丶名望和荣誉。他是欧洲最有名望的人物。不仅社会地位和他相同的人,而且连达官显贵丶王公大人们都点头倾听他的讲话。可是当他提出他的共产主义理论时,情况就完全变了。」

那麽欧文接下来的选择呢?

在1825年,欧文带着他的4个儿子和门徒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花费3万英镑巨款购了3万英亩土地。

欧文的在新和谐村建好工厂丶农场丶学校丶生活场所等等,然后找了800多人,放到新和谐村里,跟他们说,东西我都给你们准备好了,这里没有压迫,完全自由,财产是大家共有的,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分配财产,一起接受教育,所有人一律平等.

这无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丶最崇高的社会实验之一,它寄托着深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对于伟大和崇高的渴望。

但欧文和他的理想一同破产了,他几乎是一文不名地回到了英国,受到了太多太多王公贵族和各界人士的冷嘲热讽,可他的梦想依旧没有就此终结,他回到英国后选择参加英国当时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并且直到1846年,欧文仍在社会各界活跃。

他似乎是一位不会死亡的理想主义者。

直至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失败以及新的SH主义思潮的产生,欧文深感失望并逐渐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欧文开始接触「通灵术」丶「唯灵论」,宣称能与已故伟人沟通.

这便是故事的结局了,他在1858年去世,他的墓碑上刻着:「他试图改善人类境况」。

想到这些东西,米哈伊尔感到心潮澎湃和心情复杂的同时,也是很快就动笔写起了信。

除了表达一下自己的敬意以外,最重要的还是米哈伊尔准备向这位「人事管理之父」取取经,再问问他有没有什麽合适的管理人才可以推荐给他。

毕竟要想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光靠一颗善良的心可不够,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懂得如何分配和管理,倘若这些东西都搞得非常混乱的话,那说不定还真有可能好心办了坏事。

而忙活到现在,米哈伊尔基本上已经搭好了框架,等到一切差不多就绪之后,米哈伊尔便要正式开启他的桌游大业了。

顺带一提,就在今年七月份的时候,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受命前往伦敦,亲自会见英国的社会主义团体和工人组织,意在推动「gc主义通讯委员会」在英国建立分支,米哈伊尔也真的在考虑要不要亲自去瞻仰一下.

这天下英才真是如过江之鲫。

一想到自己接下来有可能跟这麽多大人物有所接触,米哈伊尔也是难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就这样过去了一段时间后,米哈伊尔的信已经寄了出去,而在英国一座普通的小镇中,三位度日如年的女作家也终于是收到了她们期待已久的信件。

而夏洛蒂只是刚看了一眼,她便忍不住惊呼出声,当其馀两姐妹的目光朝他看了过来后,夏洛蒂便用颤抖的声音宣布道:

「已经卖了两三百本了,据说伦敦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也就只能卖到这个数字,但出版商说我们诗集的销量应该还不止如此,毕竟那位米哈伊尔先生还要在英国待上很长一段时间。」

当三姐妹都激动的不知道说些什麽的时候,夏洛蒂又打开了另外一个厚厚的包裹,里面装的全是伦敦评论家对他们的诗集的评论,但是不知道为什麽,夏洛蒂简单翻开了一下之后发现这些评论里面,几乎大多数文章都会出现米哈伊尔的名字。

这位俄国青年在英国居然这麽受欢迎?

在看完这些东西后,三姐妹几乎称得上是又哭又笑了好一阵,在意识到她们的生活可能会因此发生改变后,她们也是匆匆给那位米哈伊尔先生写起了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