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郡国制(2 / 2)

给老爷子送回城南别苑,刘进便折回太子宫。

汉武帝坐在城南别苑的摇椅上,闭目思考。

他思考的不是刘进提出的商业政策,而是刘进说的那句改郡国制。

这件事其实汉武帝一直在思考,只是暂时没有付诸行动。

当初高祖建立大汉之时,鉴于秦朝农民造反丶项刘联合地方农民造反的经验,于是高祖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郡国制。

在高祖看来,只要是同宗同姓的兄弟,将他们安插在地方,一旦中央有难,同族人必定会发兵救援。

在高祖活着的时候,这种政策自然是好的。因为高祖能压得住这些同宗人,可三代五服之后,郡国的弊端逐渐开始出现。

这些所谓的刘姓族人,未必就会念及情义,何况这种分封越来越大,族人关系越来越疏远,势必会导致人心的改变。

七国之乱就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后面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削弱了一种都国的影响力。可问题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这些人在地方上依旧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只是统治的地方越来越小,但随之而来的也是统治地方的人越来越多,依旧无法和中央保持高度统一。

推恩令实施到现在,汉武帝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可以改郡国制为郡县制。

可还有一个问题他没考虑清楚。

郡县制到最后,地方官都是外姓官吏,他们都有自己的关系网,都是通过这个那个举荐上来的,未必不会和朝廷高官暗中勾结。

虽然汉朝已经改了罢点百家独尊儒术,用思想礼法去约束加强官更忠君爱国的思想,但依旧无法有效防止地方官做大做强。

所以即便现在改郡国到郡县,官吏的问题不解决,那改和没改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

汉武帝双手缓缓地敲击着摇椅旁边的扶手,心中也在不断思考,刘进此前对他的建议都在脑海过了一遍。

想要实现郡国到郡县的改变,培养人才当放在第一位,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都是豪强权贵的后代。

那当初刘进说的科举制就是很好的肘。

以科举选拔官吏,天下百姓都可参与,不必担忧朝中官吏被豪强权贵控制,底层也可为官,选拔出最有才能之人为官,从而不必担忧察举出来的官吏被控制。

可是在这个基础上,书籍和纸张的普及—最起码大范围普及,才是重中之重。

那麽问题来了,依旧绕回到了原点,国家缺钱,无法实现书籍贱卖和纸张普及。

最起码让小民们有资格看书,有资格接受教育,才能一步步实现选举制改变,国家行政制改变。

汉武帝揉了揉眉心,他觉得刘进很有想法,断断续续的没有连成线,当将这些点连成线后,汉武帝才震惊的发现,刘进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和改变,似乎已经高于很多很多人了!

无论如何,汉武帝现在心中已经有了成体系的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而不像以前一样,单纯的一切只为了战争准备。

他现在开始思考除战争之外其他方向。

国家要强军,这自然是重中之重,但只要放弃侵略,重视国家的发展,似乎也是一条不错的强国之路!

「嗯,且试一试吧,朕要看看将铁授于小民商人后,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