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杀了亲叔叔一家,又逼迫天子退位,试问外人会怎麽看?是不是想当皇帝想疯了?
李胤觉得这麽仓促上位绝非好事。
然而换个角度来讲,自家亲族都有人按捺不住,开国也确实是势在必行。
开国就有爵位和封地,来打赏自己的支持者,也能稳固自身的权势。
至于名声,司马氏的名声就在那摆着,就算洗个几年,也还是那样子不会改变什麽。
于是李胤也按下了劝说的念头,这便是所谓的「大势不可挡」吧。
果不其然,陈骞丶裴秀丶郑冲等人,都是赞同司马昭的建议,觉得秋收时开国正合适。
「宣伯(李胤表字),你为何不说话?」
司马昭看向李胤询问道。
这次兵变,李胤是出了大力的,不可能不站在晋王府这边。而且他的人品一向很硬,所以李胤的意见很值得听一听。
「晋王,李某窃以为,秋收确实是吉时,但今年却并非吉年。
前有灭蜀动刀兵,后有洛阳之乱。代魏之事,不如今年暂缓,明年时间充裕,可以仔细准备。」
李胤还是非常实诚的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果不其然,司马昭脸上的笑意,如同庐山瀑布一样,肉眼可见的垮了下来!
「诸位都回去准备一下,三日后天子会在金墉城发禅让诏书,宣伯留一下。」
司马昭开口对众人说道。
今日虽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商议,但他觉得要先把李胤说服。没办法,李胤此番参与兵变,帮了司马昭的大忙,站队站得稳稳地。
反倒是贾充丶裴秀丶陈骞丶郑冲等人,在政变中没有精彩发挥。
某种程度上说,李胤的话,更像是诤言。
待众人都离开后,司马昭看向李胤说道:「宣伯所言不虚,但孤急着代魏建晋,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司马昭脸上带着无奈和遗憾。
李胤对司马昭作揖行了一礼询问道:「晋王有何忧愁,但说无妨,下官也想为晋王分忧。」
「无他,很多人跟着孤,亲近孤,无非为之两字,利也!势也!
此番洛阳兵变,贾充在外也就不说了,如陈骞丶郑冲丶裴秀等人,竟然都装聋作哑。
并非是他们不忠,而是孤还没有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
孤可以给的,司马孚亦是可以给,为此,孤寝食难安。唯有登基称帝,方能犒赏功臣。
这天下,这社稷,才能安稳。」
司马昭叹息道,这些事情可谓是积重难返,压根没法回头去看。
自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就注定了的,不可走回头路,不可左顾右盼,唯有一路向前,方能博一条生路出来。
听到这番话,李胤却是摇头叹息道:
「《战国策》有云:
『以色相交者,色衰而爱弛;
以利相交者,利尽而交疏;
以势相交者,势倾而交绝。』
今晋王以势结党,以利聚众,可想过势衰利尽之日如何?」
李胤这番话可谓犀利又不留情面,司马昭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最后还是强辩道:
「宣伯所说,都是多年后之事,而危机就在眼前,孤已经顾不上了。
腹中饥渴难耐,就算是知道鸩酒喝下会丧命,也不得不喝。」
话说到这里,双方都明白了彼此想说的意思,再劝说就没有意义了。
李胤只得长叹一声,闭口不言。
他起身告辞,司马昭将其送出晋王府,回来以后,感觉心中很堵。
很多时候,坏的事实常常都是被埋在心里,不被揪出来,或者被故意忽略不见。
只要不到死人翻船的那一刻,这些不想知道的事就不会被挑出来,那样就依然天下太平,生活安乐。
这样的情绪无论身份如何,无论是做什麽工作的人,都会有,甚至还有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司马昭被李胤戳了一下,很痛,痛到他无法视而不见,那些本应该很容易就看到的事情:
当司马氏失去势力,又无法给簇拥者们足够利益的时候,到底会发生什麽事情呢?
并不难猜,只是不见得有人敢说。
司马昭又将长子司马炎和次子司马攸叫到了书房里。
比起贾充丶陈骞那帮喜怒不形于色的老硬币们,司马炎和司马攸的城府还是差了许多。
此刻二人都是脸上带着喜色。
「桃符,你暂时不必去青州了,就在洛阳待着,担任中护军。」
司马昭看向司马攸说道。
刚刚的洛阳兵变,改变了司马家的军权结构,司马望死了,司马孚一脉也全部被除名。很有必要加强自家嫡系的权力。
尤其是兵权。
司马炎与司马攸之争,原本有愈演愈烈之风。
但经此一役,司马昭也好,司马炎与司马攸也罢,都看到了隐藏在暗处的风险。
最起码,短时间内,他们应该要紧密团结在一起。
否则不排除有第二个司马孚,要知道,司马昭还有很多弟弟呢!
比如司马伷丶司马亮丶司马骏什麽的。
「孩儿领命!」
司马攸大声说道。
司马昭点点头继续说道:「将来你不要去青州赴任,就算你是齐王,也不要去就藩。你离开洛阳,安世就独木难支了。」
这倒是句实话。
司马炎也开口道:「父亲,我与桃符一定会兄友弟恭,一起操持家业。」
「是啊,你们兄弟若是不团结,这偌大的基业,保不齐就要送给你们的叔父与堂兄堂弟了。」
司马昭叹息道,整个人都感觉身心疲惫。
表面上看,司马家代魏建晋的步伐已经快走完了,马上就是开创新王朝的壮丽时刻了!
然而,内忧外患也在缓慢聚拢,如同一层看不见的阴云,将司马昭包裹着。
司马昭虽然在心中呐喊着:天下事在我。
得意之情就差没写脸上。
但他同样有个疑虑便是:我扛得起这天下事麽?
李胤那番话,让司马昭感觉不自信。
正当司马昭在晋王府里百般思虑意难平的时候,已经赶到陈留郡的石守信,却是在他部曲和妾室们暂时停留的济阳城里,遇到了从泰山郡返回,已经在此地等了他两天的……晋王妃王元姬!
(本章完)